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高考报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_高考报考志愿填报规则

tamoadmin 2024-05-27 人已围观

简介1.广东志愿填报规则2.填报志愿的规则3.2023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4.高考可以填几个志愿5.高考志愿可以填几个学校 录取规则在录取时分数优先的前提下,按照志愿顺序进行投档,投档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依次按英语、计算机单科成绩从高到低投档。录取结束后,由选拔学校在本校官方网站显著位置公示录取学生名单,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合理组织院校志愿合理组织院校志愿。不宜全部填报高分段院校,也不必全部

1.广东志愿填报规则

2.填报志愿的规则

3.2023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

4.高考可以填几个志愿

5.高考志愿可以填几个学校

高考报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_高考报考志愿填报规则

录取规则

在录取时分数优先的前提下,按照志愿顺序进行投档,投档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依次按英语、计算机单科成绩从高到低投档。录取结束后,由选拔学校在本校官方网站显著位置公示录取学生名单,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合理组织院校志愿

合理组织院校志愿。不宜全部填报高分段院校,也不必全部填报低分段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高考成绩,个人兴趣爱好等条件因素,在有可能被录取的院校范围中,合理有序组织院校志愿。

最想上的院校填报在前列

要将最想上的院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前列。由于平行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当考生填报平行院校志愿中有两所以上符合投档条件时,计算机系统会将考生电子档案投到到排序在前的院校。

选择专业是否服从调剂

要积极慎重选择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中,如考生因专业不服从调剂被退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因此,如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会增加被院校录取的几率,但也可能会被调剂到不满意的专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选择专业是否服从调剂。

广东志愿填报规则

高考志愿填报顺序规则如下:

第1个步骤:成绩排名。在2023年6月25日成绩公布后,假如今年你的高考分数是610分,然后对照一分一段表找到自己在全省的排名(位次),假如你的分数对应的是位次是12000名至12080名;其中与你排名位次相同的人数有80人,并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第2个步骤:确定分数范围。查找去年全省排名对应的分数及位次,根据情况一般上下浮动25分来确定可选的分数范围。

第3个步骤:查询提档线。根据选定的分数范围,查询去年各大学提档线,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高校。在查询提档线的同时,也要查询往年各个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最终还是要以你所选的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为准。

第4个步骤:扩大范围。除了查询去年,还要查找前年和大前年的提档线,扩大选择范围,一般查询前三年的分数做参考就差不多了,把这些年录取的分数与相应的一分一段表所处的位次都要查询出来,并进行对照分析。

第5个步骤:缩小范围。按照自己偏好的城市、学校和专业,将选择缩小志愿范围,并按照分数高低顺序从上到下进行排序,也就是按照冲、稳、保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6个步骤:核对招生简章。最后,一定要仔细查看所填报的高校招生章程,确保自己符合选科要求或身体条件等,避免填报错误而导致退档。

高校性质

1、正规性:本科院校(包括公办和民办)都是国家教育部审批、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高校,高等学校学生均由教育部电子注册学籍。本科层次毕业生一般都颁发双证:毕业证、学位证,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时核发就业报到证,其学历和文凭均为国家承认。

2、公益性:为国家的公共利益服务,充分体现高等院校的公益性。

3、多元性:办学形式是多元化的,不但有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独立学院、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的办学形式,充分体现高等院校的多元性。

填报志愿的规则

广东高考志愿可以填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专科批可填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均采用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

本科和专科录取批次普通类(物理、历史)均设1个平行志愿组,分别设置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数,每个院校专业组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艺体类统考设1个平行志愿组,设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考生根据教育部和省招生委员会有关规定,结合自己选考科目情况、考试成绩排位、身体条件及高校招生章程有关要求,合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须充分考虑志愿风险,因志愿填报不合理或不符合院校专业组招生要求而落选,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广东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高考志愿填报实行院校专业组模式、采取网上填报的方式。

考生须在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和我省招生工作规定后,选择报考高校、院校专业组及组内专业志愿,考生的选考科目、特征条件须与所选择的院校专业组(专业)志愿要求相符。

考生须在省招生办网上志愿填报系统填报并确认志愿信息,志愿信息一经网上确认,任何人不得更改。考生务必要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或院校指定网站查询拟填报院校招生章程的详细内容,注意高校、院校专业组及组内专业的限报条件,因未查看院校招生章程,导致不掌握院校招生要求产生的后果由考生负责。

2023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

填报高考志愿是考生面对高考录取的重要环节之一,遵循一定的规则能够更好地制定合理的志愿选择。以下是常见的填报志愿规则:

学校和专业的了解: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对学校和专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可以参考学校的官方网站、招生简章、学科专业目录等渠道,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志愿选择。

综合评价因素的考虑:填报志愿时,考生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自身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成绩水平、综合素质等。根据个人优势和特长,选择与之匹配且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确保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合理排序志愿: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绩,合理地对填报志愿进行排序。通常情况下,将最感兴趣且有较高录取概率的学校或专业放在前面,备选学校或专业放在后面,以便在录取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注意填报志愿的数量: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规定填报足够数量的志愿。不同地区和院校的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要求考生填报一定数量的志愿,确保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避免因志愿不够而影响录取。

谨慎填报“保底志愿”:在设置志愿时,考生要合理安排“保底志愿”,即录取可能性较大的学校或专业。这有助于保障考生最后至少能够被一个学校录取,避免因志愿过于冒险而导致无法被录取。

注意调剂与服从调剂:填报志愿时,要注意调剂政策。有些院校会提供专业调剂的机会,在填报志愿时可以表明是否接受调剂。对于希望通过调剂进入其他专业的考生来说,可以适当调整志愿的顺序。

合理利用分数优势:如果考生有较高的分数,可以利用分数优势填报一些竞争力较强的学校或热门专业。但同时也要谨慎选择,确保能够胜任学业并有较大发展空间。

注意填报顺序的影响:填报志愿时,要注意填报顺序对于录取结果的影响。一些学校或专业在录取时可能会优先考虑填报顺序,因此考生需根据个人情况谨慎调整填报顺序。

总之,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学校和专业,综合考虑个人兴趣、成绩水平和发展规划等因素,并合理排序和设置志愿的数量,以便获得更好的录取结果。同时,要遵守各地区和院校的相关规定,认真填写志愿信息,确保符合招生政策和要求。

高考可以填几个志愿

2023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如下: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选择6专业填报,同时还可以选择服从调剂;新高考省份可填志愿个数为112、996、80个。每个地区的高考可填报志愿的个数都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政策来决定。

高考志愿填报的基本步骤:

1、2023年明确专业方向。

在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先确定好自己报考的大学专业方向。以专业为导向,再来筛选大学,以就业为目标,考虑城市的选择。

2、换算分数。

2023年高考报考的核心算法是全省排名,而不是高考分数。当年的高考成绩,通过一分一分段表换算成前3年的等位分。

3、确定筛选区间。

可以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初选2023年院校,一般可以从自己分类数的上20分,下30分区间内进行院校选择。

4、专业选择。

每个学校会有多个专业招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大学的录取规则做好专业的筛选与排序。

5、确定学校的顺序。

2023年学校顺序的确定不一定是冲稳保,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意句,录取的可能做最优化的设定。尽可能把自己最满意的大学往前排。

高考志愿可以填几个学校

一般每个录取批次可以报4-6所大学,每个大学能报6个专业。由于各个省市志愿填报情况不同,所以报考学校专业个数也不统一,具体如下:

以普通类本科批为例:

1、新高考地区(14个省市):

福建、江苏:最多可填40个志愿;

广东、湖北、湖南:最多可填45个志愿;

以上5个省份都是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1个院校专业组就是1个志愿,每个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一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河北、重庆:最多可填96个志愿;

辽宁:最多可填112个志愿;

以上3个省市都是以“专业(类)+院校”为单位,1个专业(类)+院校就是1个志愿,没有专业服从调剂选项。

上海、海南: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1个院校专业组就是1个志愿,最多可填24个志愿;

北京: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1个院校专业组就是1个志愿,最多可填30个志愿;

浙江: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最多可填80个志愿;

山东:以“专业(类)+院校”为单位,1个“专业(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最多可填96个志愿;

天津: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1个院校专业组就是1个志愿,A段最多可填50个志愿,B段最多可填25个志愿。

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

1、确定志愿填报信息查询渠道

学生们会领取到招生计划专刊、录取资料汇编、招生百问等纸质材料;网络时代,如果习惯于网络查询,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阳光高考网、各高校的官网是可靠的信息来源。江苏省考生利用“江苏招生考试网”查询信息也比较方便,其中首页有一项“大数据中心”,点开后会有专业大数据、高校大数据等信息,十分丰富且有用。各类官网上都可能看到高校招生简章、专业和院校介绍、招生计划等重要的信息。这样的渠道,官方、权威、可信。

2、初选志愿形成细目表

初选志愿,要制作一份细目表。大致操作是这样的:①依据分数排名,圈定可以报考的院校名单。一定要依据排名!分数相对值的参考意义更大,绝对分数每年都是在变化的。②在圈定的高校名单里,分地区(根据距离远近、经济发展水平、心理认可度等进行分类)确定初选地区。③初定院校和专业,至少分三类:冲、稳、保。

3、再选确定拟报院校和专业

针对形成的初选细目表,分类、逐个查询拟报院校和专业,查询院校的招生简章、在本省的招生计划、近三年在本省招生的投档线和分数段、招收专业在本省录取分数的排名,明确院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招生人数,结合自己的体检报告、英语口语等级等,不要误选,造成志愿无效。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一、选择院校

要重点关注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社会评价、录取分数、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选定目标学校,透过院校名称辨析专业内涵。

二、选择专业

要重点关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等,大体判断目标专业学什么、怎么学、是否适合学、学完干什么。

三、同意调剂

建议所有志愿都要同意专业调剂,同意调剂意味着增加了录取的机会。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又不服从调剂,因而落榜。

高考平行志愿是什么意思

平行志愿是指在一样的录取分数线内,会报考多个学校,而且这几个学校就是平行志愿,但是都是以高考的第一志愿来看的,是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前后,所以对于很多的考生来说,实行平行志愿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填报平行志愿的时候,尽量把好的学校放在第一位,如果平行志愿的第一个学校录取了,那么系统是不会看第二院校的,所以在报考平行志愿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一下这个地方。

高考各录取批次的含义:

由于在各省(区市)招生录取的高校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于是将不同层次的院校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录取批次大致分为:

提前批录取院校:含军队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空军招飞、民航招飞院校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专业)。

本科第一批: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专业)。

本科第三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联办学校。

本科第二批:为除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高校。

专科第一批:为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专科)和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专科第二批: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普通高校联办校、成人高校和电大的普通高职(专科)。

2023年绝大多数地区高考志愿可以填报四个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1、2023年绝大多数地区高考志愿可以填报四个学校,每个学校可以填报六个专业。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写志愿的时候,代码一定要填报准确。

2、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在填第一个学校的时候,可以填的稍微高一点,第二个和第三个志愿可以填和高考成绩排名差不多的,最后第四个可以填的稍低一些。这样拉开梯度来填报高考志愿,比较有保障。

3、目前,高考文理类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采用的是平行志愿和整体志愿两种,一般都包含A、B、C三所或ABCDE五所院校。

4、2023年每所院校志愿中都包含六个专业志愿和一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而体育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填报五所院校,但是每所院校志愿中包含四个专业志愿和一个专业服从志愿。

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

1、考生查询高考成绩和在全省物理或历史科目类的“位次”。

2、根据往年的“逐分段统计表”,分别找到往年同“位次”对应的大致分数(简称“等位分”)。

3、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在等位分的基础上上下浮动一定的分数,结合往年投档分数线,初步选定备选院校。

4、缩小志愿范围,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喜欢的专业、想去的城市等信息,对备选院校进行进一步筛选。

5、认真查阅拟报院校招生章程、选科要求、招生计划等情况,对院校志愿进行调整,确定最终志愿。这一步骤,重点关注院校专业录取规则和专业录取条件,逐一检查自己是否符合院校的身体要求、语种要求、单科成绩、选考科目要求等。

6、2023年正式填报志愿,考生需准备好考籍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4样东西,在规定时间登陆高考志愿填报网址,根据系统显示的页面,选择院校专业组和专业志愿,确认无误后提交保存。

文章标签: # 志愿 # 专业 #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