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高考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_古代诗歌表达手法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表现手法有多少种,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2.浅谈诗歌阅读的鉴赏及答题技巧 高中鉴赏诗歌答题技巧3.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4.诗歌的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怎样理解诗歌5.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都有哪些6.古代诗歌表现手法20种7.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

1.表现手法有多少种,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

2.浅谈诗歌阅读的鉴赏及答题技巧 高中鉴赏诗歌答题技巧

3.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4.诗歌的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怎样理解诗歌

5.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6.古代诗歌表现手法20种

7.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高考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_古代诗歌表达手法

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表现手法有多少种,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

一、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虚实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 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 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 走了,/正如 轻轻的来;/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 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 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 的心”比拟为烛光,把 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 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浅谈诗歌阅读的鉴赏及答题技巧 高中鉴赏诗歌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虚笔。

还有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远近、通感、白描、 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扩展资料: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百度百科-赋比兴

百度百科-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考为了体现学生对诗歌艺术的传承,设置了诗歌阅读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作为阅读题中最高层级的测试,学生不掌握诗歌阅读的鉴赏技巧,是很难得到好分数的。本文就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鉴赏技巧角度进行论述。

一、古典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二、古典诗歌阅读的答题技巧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锤炼字词类题时,注意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心中要有语言风格的术语,如: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解答表达技巧类题时,注意解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解答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类题时,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古代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提高自己的艺术品味,深化审美理解,增强鉴赏诗歌的能力,就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诗歌的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怎样理解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是目前大部分高中同学的薄弱环节,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间接抒情

 1.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再如《梅花》《荷》《莲》等。

 2.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因为不同的诗歌其抒情方式也是不同的,下面这些样式,你可以大体了解,不做必须掌握。如:

 有的是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的是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有的是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的是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2.比拟 3.对偶 4.夸张 5.借代

 6.设问 7.反问8.对比 9.双关 10.互文

 1.用典 12.顶真 13.反复 14.通感 15.象征

 三、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侧面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四、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是几种综合运用

 方位角度主要指远、近,高、低 ,上、下,内、外,多是两种进行结合。

 拓展关注:分清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就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表达技巧宽泛理解就是表现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等。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方式

 1.人物形象题:人物特点+具体分析+作者情感

 2.景物形象题:翻译+景物(意境、氛围)特点+作者情感

 3.事物形象题:事物特点+具体分析+作者意图(托物言志)

 4.炼字题:字意+句意+手法+分析+情感

 5.炼句题(赏析题):句意+手法+分析+情感

 6.表现手法题:手法+分析+情感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一、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拟题形式: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思乡怀人诗(行旅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三、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赠汪伦》直接抒写离情别意,高适的《别董大》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歌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抒情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的类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常见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秋、酒等。

3.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五、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六、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七、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还有一个表格的,但是在这里发不上来.......

或者你留个邮箱给我吧,我发给你!

高考加油啊!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20种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一共只有四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例: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例: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⑶篇章结构。例: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赋比兴

2对比3衬托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包括正利和反衬。

4.象征

5.想象

6煊染

7.疏密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达意传神;密者工笔细捕,重在铺写渲染。

8虚实是古典诗歌币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虚,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实,指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到的部分。9点面10动静动,指人或事物的动态;静,指人或事物的静态。动静结台,指借助人或事物动静两方面的关系,创造出优美意境的表现手法。

11浓淡指诗歌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灿烂绚丽;淡者,素笔勾勒,不尚雕饰12雅俗“雅”是典雅,“俗”是通俗。13巧拙“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

14.曲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15.隐显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16.离合是指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结合17.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8直接抒情、简介抒情19托物言志

20卒章显志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二、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三、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扩展资料: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参考资料:

表现手法-百度百科

文章标签: # 诗歌 # 表现手法 #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