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数学推论_高考数学推理题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选修3-1数学史选讲的论文,800字以上,最好不要重复- -。。。谢谢2.来个数学高手,有个平面几何难题3.三垂线定理为什么不能用于高考?4.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5篇数学满分考入清华大学,学霸揭示掌握哪几种方法比一味刷题更有效?年高考生蒙瑞俊火了,高考成绩出之后,四周的同学和老师一片哗然。这一学生高考分数723分,数学课也是获得了满分的优秀成绩。在今年的广西的理科分数线是487分。凭着这般

1.高中选修3-1数学史选讲的论文,800字以上,最好不要重复- -。。。谢谢

2.来个数学高手,有个平面几何难题

3.三垂线定理为什么不能用于高考?

4.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5篇

高考数学推论_高考数学推理题

数学满分考入清华大学,学霸揭示掌握哪几种方法比一味刷题更有效?

年高考生蒙瑞俊火了,高考成绩出之后,四周的同学和老师一片哗然。这一学生高考分数723分,数学课也是获得了满分的优秀成绩。在今年的广西的理科分数线是487分。凭着这般优秀的成绩,他最后被清华大学录用。这一全国高考状元容貌有一些苍老,遭到网民的吐槽,如同大家看待韦神那般。不过这些不该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在学习方面会到大家样子的学习思考。

蒙瑞俊说,他对数学课特殊的有兴趣,也是有独特的见解,她甚至能将算术题编为小说集。由此可见他学数学早已上升至磨练自己数理思维高度了。数学思维训练是指应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困难。提高数学成绩的重点就是塑造数理思维。在初中大家搞好下列三点就能在提升成绩的前提下,培养数学思维了。

一、选定题海战术范畴,举一反三

学习数学务必多练,大家明白了定律公式计算之后,就需要根据几个习题去夯实所了解重点知识。但有不少同学看起来做了许多题,分数的提高并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并没有为自己选定解题的题目类型。数学课有大量计算,多练能提高我们自己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刷题更要注重题目类型,我们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做一样类别的题无法达到深刻领会知识点目地,应当做一做几类种类的题,从不同层面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加强我们的回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专业知识母题的练习,高考冲刺的题看起来花式繁杂,实际上都是由课本上的母题演化从前的,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母题的关联,做到举一反三。

二、高度重视基本,脚踏实地

学习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数学课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数理思维,就必须得高度重视数学的基础公式计算、理论的了解。要想基本建设万丈高楼,路基就必须得压实。一个公式通常还有很多推理,有一个推理和公式计算类似,一不小心就会记忆力不正确,尤其是在考试时,在焦虑不安状态下,很容易引发记忆力不正确,这个就造成丢分。因而公式计算大家不光要记诵来,还需要了解公式计算和推理是如何推论来的。这样就算考试时记不清了,我们可以快速根据推论的一个过程快速回想起来。

高中选修3-1数学史选讲的论文,800字以上,最好不要重复- -。。。谢谢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立体几何并不少见,考试也是保证不丢分的一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几何和向量。几何,这需要更多的练习,他们应该有空间想象力,必须非常熟悉点、线、表面之间的关系,记住那些定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再次强调,你必须多练习。

向量法,可以说用这种方法不怎么动脑筋,在确定零点建立坐标系时多考虑,看看哪里更容易计算,一般有规律,自己做问题总结。向量法需要注意的是要小心,多么小心并不过分。近年来,高考立体几何的难度逐渐增加。从原来的法向量方法到演绎法和法向量方法相结合的趋势进行调查。从试题的类型来看,有三个角度:选择和填充的最后一道题、大题的体积分布和两个距离。近年来,高考立体几何的难度稳步增加!

动态最值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自2017年以来,这个问题的检查逐渐加强。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空间几何的搜索,还要结合函数最值的问题来解决,这相对困难。要学好立体几何,首先要记住公式定理,掌握高考大题作为辅助线,公式判断与性质转化计算三个步骤,共同完成大题的顺利征服。做题时要注意几何体外接球的快速求法。几何体外接球问题分为六类,2019年全国一卷选择最后一道题就是这类问题。

近年来,三维问题的趋势加剧了对二面角的调查,即注意锐角和钝角的区别,这是方向量解方法很容易划分的地方。掌握简单的几何和简单的旋转体,并需要锥、柱球、平台的表面积和扩展图的面积。学会线面和面面的关系。虽然这部分有很多,但让我说,其实就是书中的四个公理和三个推论。

来个数学高手,有个平面几何难题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现阶段高中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大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枯燥、难学。数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当今数学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它学科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全面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日本数学家藤天宏教授在第九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数学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演绎数学时期,它代表了作为科学形态的数学的诞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第二个是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时期,它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在力学、光学、工程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第三个是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第四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数学时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而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不可公度量,17、18世纪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20世纪初的集合论悖论,它同前三个高峰有着惊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它是数学作为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的必然。学生可以从这种联系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

同时,介绍必要的数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问题的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到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关系密切,甚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和生长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数学史上看,数学和天文学一直都关系密切,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物理学也密不可分,牛顿、笛卡儿等人既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我们所处的新数学时期,数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逐步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说一切高技术的背后都有某种数学技术支持,数学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认识对于一个学习数学十余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很有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微积分的产生:传统的欧式几何的演绎体系是产生不了微积分的,它是牛顿、莱布尼兹在古希腊的“穷竭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等思想的启发下为了满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创造得到的,产生的初期对“无穷小”的定义比较含糊,也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严密,在数学家们的不断补充、完善下,经过几十年才逐步成熟起来的。

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可以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动机可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在日本中学生夺取国际IEA调查总分第一名的同时,却发现日本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比例也是第一,这说明他们的好成绩是在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下获得的。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尚无全面的报道,但河南省新乡市四所中学的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62.21%,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23.12%。可见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数学的兴趣也很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克服动机因素的消极倾向。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标准》中提到的“从阿贝尔到伽罗瓦”,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还有的是许多出生贫穷卑微的数学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终在的数学研究上有骄人成绩的例子,如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了。

四、学习数学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

在《标准》的要求下,德育教育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主要是政治、语文、历史这些学科的事了,数学史内容的加入使数学教育有更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我们从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首先,学习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的中学教材讲的大都是外国的数学成就,对我国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提得很少, 其实中国数学有着光辉的传统,有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有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公理、“割圆术”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对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3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瑰宝”,提到《九章算术》、“孙子定理”这些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然而,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又不能只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上。从明代以后中国数学逐渐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巨历程。《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11——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提到要介绍“现代中国数学家奋发拼搏,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除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体现在“以己之长,说人之短”上,在科学发现上全人类应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我们要尊重外国的数学成就,虚心的学习,“洋为中用”。

其次,学习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任何一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现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家们或是坚持真理、不畏权威,或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危及生命的关头仍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为的是“我不能留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欧拉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研究,他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介绍这样一些大数学家在遭遇挫折时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初等数学中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第20任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黄金分割同样十分优美和充满魅力,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研究,近代以来人们又惊讶地发现,它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体积三角公式的统一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德育教育一个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奠宙 李士锜 李俊 编著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文林 编 数学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楚廷 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组编 数学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赵鸿涛 李华轩 高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04期

本文是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交流论文

三垂线定理为什么不能用于高考?

并不是很难啊,由于要抓紧时间,就不列出详细解法了。

整个图形是一个圆和它的内接6边形。作图准的话很容易发现它的三组对边都是平行的。证明方法是去证明圆心与一组对边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然后就好办了,你就可以以三角形的一条边,比如AC,和六边形的一条边,对应的可以是AC“,为基准边,将六边形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能证明六边形的面积是ABC的两倍。

我刚高考完,都不太会证明了,只能大概让你意会一下,见谅。

顺便说一句,在这上面问几何题确实不太好让人回答。

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5篇

老师说最好不要直接用,用的时候可以在旁边括号写上三垂线定理。但没有规定算错,有学长用了但是对的,看哪个老师阅卷了,新教材上没有的,只在习题上当作推论的。所以尽量按高考标准不要用,不行的话可以先证明下再用,那样就麻烦了。

用的时候需要证明,就像圆锥曲线里面的通径长一样,不过改卷老师也是看心情给分,尽量用通解通发吧,实在不行写上去也不能算错。

很多题都有巧妙的方法,放到小题上秒杀,但是放到大题上那只能是一个解题思路,不能写到卷子上,如果还不放心那就问问老师吧,老师会给意见的。

1.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2.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来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XX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XX

3.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

 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4.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5.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4)递推法:用前n项的值与它相邻的项之间的关系表示各项,如a1=1,an=1+2an-1

 4、数列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XX数列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文章标签: # 数学 # 学生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