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急求06年湖北省语文高考题文言文翻译2.命题研究文言文翻译3.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4.文言文该如何去训练5.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导语: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是同学们语文的低分项,究其原因,在于一积累太少,很多同学对于古文的阅读量偏少,二未能掌握翻译规律和解题方法,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应该这样做文言文翻译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

1.急求06年湖北省语文高考题文言文翻译

2.命题研究文言文翻译

3.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

4.文言文该如何去训练

5.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

 导语: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是同学们语文的低分项,究其原因,在于一积累太少,很多同学对于古文的阅读量偏少,二未能掌握翻译规律和解题方法,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应该这样做文言文翻译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倍功半。

急求06年湖北省语文高考题文言文翻译

2011广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1、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译文1、 东乡人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记载得很详细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谋划大事,不是只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余的贼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里的粮食之苦,早晨必须用火器才能惊跑猴群。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捕来一只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这只猴子的脸上画了张大眼睛、很丑、很奇怪的脸。第二早晨等群猴来时,把那只猴子放回去,猴群都惊吓跑了,以后再不来了。

2 、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译文 2、(罗提督)做官至夔州游击时,夔州关靠近夔州峡,山水迅猛湍急,瞬间千里。贩卖私盐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锣呐喊,越过夔州关走了,他们的船都配备大炮器械,船两旁绑着大毛竹,像弓一样弯着。有别的船要追上时,就吹断绳子将毛竹发射出去,追的船一定翻倒,没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等盐船经过时,靠近船用锯子锯盐船的舵。盐船抵达夔州关时舵正好断掉,盐船不能前行,触碰礁石被撞破,贩卖私盐的人就全部被抓获。

3、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译文3、 罗提督年轻时是无赖之徒,多次行窃,县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将他打晕,将他抛弃在荒野。(罗提督)半夜苏醒过来,艰难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辈中是最骁勇善战的。当赵金龙发动叛乱时,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叛。叛军已经疲困,就要被擒获了。当时宣宗皇帝命令尚书宗室禧恩前来监督军队,(禧恩)还没有到,众人认为要等待禧恩来了再进攻。罗提督说:“包围时间长了我方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的意见马上进攻,叛军几乎全部被消灭。

4、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译文 4、罗提督常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做贼时的事,一点都不忌讳,并且请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罗提督)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种方法都治不好。一个道人路过门前说:“我有办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万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贫穷,哪里拿得出三万钱,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掉你,等到钱去买药,那么我们俩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着听从他,后来他的病果然好了。

5、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译文5、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法则来衡量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命题研究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喜欢在危急时周济别人。

他父亲的好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在九江,家业破败,他的母亲张氏有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哭泣,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先恭的,可怜她老迈无助,告诉她说:“现在安庆做太守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允恭老母照这个人的话去做,坐了一条船到谭敬先处,谭敬先推辞不接纳,张氏陷入了困境,随从的人到了金陵,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问:“一元现在还好吧?”路上遇着的那个人回答说:“一元已经死了,好久了,只有儿子杜环在,他家住在直鸳洲的街市里。”常母穿着破衣,下雨天走到杜环家。杜环当时正和客人坐着,看见常母来,非常吃惊,于是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怎么到这来了?”常母哭着把原因告诉了他。杜环听后也哭了,扶着她坐下,对她行跪拜礼,又叫妻子儿女来拜见。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常母询问她的故旧亲人及幼子伯章的情况,想投奔他们,而不想拖累杜环。杜环知道老人的故旧亲人都没在这儿,不足以把老人托付给他们,又不知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人说:“外面正下雨,雨停后我再替您走访,假使无人奉养您,我虽家贫,难道不能赡养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后顾之忧。”常母见杜环家很穷,等雨停后,坚持要出门找自己其他的故旧亲人。杜环让使女跟着她走,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老人制伯衣被。杜环家人无论老小都把常母当作长辈来侍候。十年后,杜环在外乡遇到了老人的儿子伯章,哭着对他说;“你母亲在我家,天天想你都想出了心病,你赶快见见她吧。”伯章就象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脱说:“我也知道母亲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呀。”

杜环回家半年后,伯章才来见母,母子相见抱头痛苦,不久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杜环奉养常母愈发恭谨,可是常母思念小儿子伯章的心思更切,病情也更为加重。三年后,去世了。杜环为她准备好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按时给她扫墓。

史官评论说:“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难的事呀。当人身处顺境、志得意满时交友,双方情意相投,恨不能为对方奉献一切,就好象遇不见难事一样。等到事态发生了变化,局势不妙的时候,不能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违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况朋友本人死了,却能奉养他的亲人,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那些被称做义烈之士的人也比不过他,可世俗之人常说现在人比不上古人,这不是在错怪天下的士人吗?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10.下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四、(21分)

12.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8.[答案] C

[解析] “谢”应解释为“推托”

9.[答案] B

[解析] A项均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均是“才” 的意思;D项均是介词“替”的意思;B项前“因”是“于是”之意,后“因”是“经、由”的意思

10.[答案] A

[解析] B、C、D全是正常语序;A是介词宾语前置

11.[答案] B

[解析] “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

四、(21分)

12.(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3)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

1. 2007年全国高考二卷文言文翻译谁知道

杨宝生 近日,在拜阅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时,发现其文言文翻译题的答案,有几处译文很值得商榷与探究。

笔者不愿藏拙,略陈陋见。如有荒谬之处,还敬恳命题专家、高考研究家及教育界同行不吝赐教。

(一) 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第(1)题是:“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勤劳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答案的译文为:“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按,此句译文的失误与疏漏之处有三: 其一,“劳勤张捕”的“劳勤”,似不当译为“不辞劳苦”。因为,“不辞劳苦”的行为主体不外有三种:一是指百姓,二是指官吏,三是指官吏命令百姓。

然而无论行为的主体是哪一种,说“不辞劳苦地张捕”,都是讲不通的。如果说行为的主体是百姓,说“百姓不辞劳苦地张捕”,那么,何谓“不辞劳苦”呢?“不辞劳苦”不就是一种心甘情愿挨累受苦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吗?说百姓如此积极主地捕捉老虎,是与“咎在残吏”的记述相抵牾的。

同时,说“百姓不辞劳苦地捕捉”,也无法与“非忧恤之本”的语义贯通。如果说官吏是“不辞劳苦地张捕”的主体,那么,这“不辞劳苦”一词,不就是对官吏的褒扬与赞美吗?这又与下一句“非忧恤之本”的否定官吏行为的语义不相协调。

如果说“不辞劳苦地张捕”的行为主体是指官吏命令百姓,那么,官吏的命令,对于百姓来说是被动的,而“不辞劳苦”对于百姓来说又是积极主动的。又是被动,又是主动,岂不自相矛盾吗?可见,将“劳勤”译为“不辞劳苦”,无论其行为的主体是谁,都是有悖于文意的,都是讲不通的。

诚然,“劳”与“勤”确有“辛勤”“劳苦”之义,但亦有“多次”“频繁”之义。而此处的“劳”与“勤”,据其语境来看,似当为“多次“频繁”之义。

也就是说,这里的“劳”为“多次”“频繁”之义,这里的“勤”亦为“多次”“频繁”之义;“劳勤”乃为同义复用。故当将“勤劳”合释为“多次”“频繁”。

“勤劳张捕”,即“频繁捕捉”。 “劳”之“多次”“频繁”之义,不但见之于文献语言,亦有征于近现代口语。

如曾巩《上元》诗:“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近代汉语口语“劳叨”(现作“唠叨”)之“劳”亦为“多次”“频繁”之义。“劳叨”即“频繁反复地念叨”。

“勤”之“多次”“频繁”之义,亦见之古训及文献,李周翰注云:“勤,多也。”(见《文选?扬雄 》“格来甚勤”注)韩愈《木芙蓉》诗:“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为甚么他一天到晚,烟只管吃得最勤,却也吃得最省。”王西彦《人的世界?第四家邻居》:“他的妻子年纪不满三十,但由于生养过于勤密,身体很坏。”

其二,将“张捕”释为“张网捕捉”,欠确。诚然,“张”确有“张网捕捉”之义。

如《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何休注:“张谓张网置障谷之属也。”

然而,这里的“张”似乎是“张网捕捉”的进一步引申——捕捉;“张”在这里是泛称,而不是确指。因为,原文的上文已经交待得十分清楚:是募人“设槛阱”来捕捉老虎的,而不是“张网捕捉”老虎的。

文献语言中,亦确有“张”作“捕捉”之义的用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我们张得一头好行货在这里了。”

“张”为“捕”义,“张捕”乃同义复用,故应将其合释为“捕捉”。 其三,答案将“非忧恤之本也”译为“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顾怜”的对象是什么?是老虎,还是老百姓?显然表义不明。更为主要的是,以“顾怜”释“忧恤”,与文意不协,不确。

其实,此“忧恤”亦为同义复用;也就是说,此“忧”亦为“恤”义。“忧”训“恤”,见之于古训。

吕延济注云:“忧,恤也。”(见《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情眄叙忧勤”注)何谓“恤”?《玉篇?心部》:“恤,救也。”

可见,此“忧恤”当释作“救济”。“救济”谁?仔细审核文意便不难看出,救济的当是百姓。

故此,“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意当为:“而频繁捕捉(老虎),不是救济(百姓)的根本方法。”那么,救济百姓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呢?下文明确言道:“务退奸贪”,“思进忠善”,“除削课制”。

(二) 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第(2)题是:“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其答案的译文为:“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按,答案译文以“如果”释此“若”,殊不可通。大误。

笔者认为,此“若”绝非“如果”之义;因为,假如确是“如果”之义,则下文必有在这一假设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的一句话与之相承接,而原文却根本没有;有的却是“均虽死,不易志”,而这句话又显然不是这个假设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其实,此“若”当释作“你们”。

“若畏威失正”,即“你们这些人却惧怕皇威而不敢坚持正义”。只有这样解释,才与上句的“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的语义反义相承。

2. 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

3. 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

4.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

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5.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1)[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6. 文言文翻译

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江柔之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的家族。”

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生活在孤苦无依的贫困中,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服丧完毕,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

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7. 文言文翻译

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文言文该如何去训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该怎样去锻炼

首先,课本要熟,课文里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各种用法,要记牢,一切知识点都源于课本,无论他题出的多刁钻,都不会脱离课本。

练题要真的练出效果,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每做一篇文言文练习,都要真正弄懂,特别是老师对答案之后,要把重要的词及其用法摘抄下来,记住,这样越积越多,你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也更自信,此外,考试的时候严格控制时间,现在就开始练习,以后高考复习时就是小菜一碟了。 遇到不会的题时不要急,回想课文中哪个地方出现过,用比照的方法,(这是我自己用的方法 嘿嘿),很管用 总之,多读多背,找语感 ,日积月累,真功夫会得到证实。

2. 怎样有效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

一.积累词汇.这主要是积累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古代常识性的东西等阅读中基本应具备的素养.而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就是说上语文课也是要听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说什么语文不学习不听课也没有关系.所以要注重课堂上点滴的积累.二结合自己的爱好适当的寻求一些文言书籍.比如说>>>;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文言文同时也助于作文的提高.

二.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尽管不考,可是在翻译和阅读中都是必要的.所以要有所留意.

三.适当的做一些题目.同时也背诵一些

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3. 文言文应该怎样复习

一、强化阅读 文言文是学生平时读的很少的一种文章,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差,进而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够。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强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在复习中,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将文言文多读几遍,然后再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切不可"包全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绝不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能提高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逐步提高的。在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学。

自学前教师应归纳一些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组词法、补充法、引用注释法、猜测法、查阅工具书等。学生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就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文章进行口头翻译,有疑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自学结束后,再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最后教师对个别难点进行疏导,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考试答题中也就会运用自如了。

三、强化归纳和总结 文言文有很多字、词属于古今异义字,还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等,而这些字词又常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所以,教师在组织文言文复习的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可采用教师示范法,即教师对每类字、词举五至十个例子,然后学生将初中六册的类似字词再举五至十个,最后给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通过归纳、总结和交流,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强化训练 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毕竟都学过,阅读起来肯定比较轻松,如仅限于教材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该在课本外找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语段,让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再次检查自己积累的是否充足,自己的阅读技能是否熟练掌握。 五、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内容和答题技巧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

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字词解释、断句 句子翻译、观点的提炼、人物评价等 1、字词解释的答题技巧,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2、断句的规律和答题方法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 例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2)、主谓之间断句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文言文语句翻译的答题技巧 。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1)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a、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b、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

4. 还是多做练习题

适当多看书开阔眼界和提高个人素养,做题是必须的嘛,不做题就不懂出题人的意图和掌握不到答题的技巧.关于古文,个人建议上课认真听讲,关于每个句子是怎么翻译的要特别留心,个别词的多种释义要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没事多拿出来看看,古文一般没问题了就.表示我个人高一的时候班主任带的古文带的特别好,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所以之后翻译神马的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个别词义可能翻译的不是很到位.高一高二对高三是铺垫,在培养能力的时候,还是要掌握要掌握的知识,不能松懈,不然高三累死一年怕也很辛苦.表示有的孩子平时挺悠闲也学到很好,关键看个人的能力了.。

5. 怎样学习文言文最有效

原发布者:614

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也难也不难。说它难,是因为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词以及多变的句式;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熟读深思,勤学多练,下一番功夫,文言文学起来也就不难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或者说,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每读一篇文言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虽然读的滚瓜乱熟,但有时也会有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的现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二、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掌握文言字词和古汉语的一般规律。1、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对文言字词,从字音到字义,都应读正确并理解准确明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

6. 怎么学好文言文

1.怎样学习文言文? 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但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的要点是:朗读背诵;分清主次;知识归类;科学的翻译训练;推断的训练。本书提供了一些值得一试的方法。

2.怎样进行高效的朗读和背诵? 答:朗读和背诵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⑴朗读有两种方法: ①按节奏朗读。

在掌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音调、节奏,表现文章的情感和风格。以求准确地获得语感。

最好按老师的指导进行。 ②快速朗读。

在节奏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快语速,但心中要有文章的节奏和风格,一般来说,节奏越快越好。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强化语感训练,在总复习时尤其重要。

⑵背诵也有一些科学的方法。 在练习背诵前,必须参照原文认真阅读译文,以求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路。

①参照译文背诵 先读原文,再参照原文阅读译文,然后根据译文的词、句回忆相应的原文。如此反复多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还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一举多得,简便高效。

②化整为零 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划分成若干个意义段落,分别记住他们的大意,根据大意提示分段背诵,各个击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清晰地把握原文的思路和层次,把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

③抄写背诵 这是综合运用眼、口、手、心的背诵方法,边抄边读。“手抄一遍,胜读十遍”,做到了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不仅背得了文章,理解也加深了。

④抓三点 比较长的自然段,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进行背诵:段落的首字;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段落所体现的思路或段落的中心。紧紧抓住这三个点,快速朗读该段落,就能迅速地记住该段。

3.记忆数量巨大的词汇,如何分清主次?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答:词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古今变化、词类活用等知识是重点。

要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实词的学习,应重视整理归类,强化理解和记忆。

虚词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要重视在阅读(特别是朗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悟,以理解为重。本书优选的实词和虚词及其用法在古汉语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并按其内在规律进行了整理,可作为具体的参考。

本书还提供了“同根组词”、“相关推断”、“一句话”等简便高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依例类推,灵活运用。 4.专有名词常成为阅读的障碍,而且常常是并不知道它是专有名词,怎么办? 答:专有名词常常是表示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的,还有一些特殊事物的专名,比如古代刑罚、古汉语中特有的称谓等等,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

在遇到通过逻辑推理不易判断的词时,看看它是不是属于主语或宾语,如果是,就先把它看作专有名词,再根据语境,判断它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不一定要弄清具体的含义,考试时尤其如此。古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现在已经不用,例如:《过秦论》中的“锄鉏棘矜(农具)”、“钩戟长铩(兵器)”,只需弄清它们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

5.我该如何对待数量巨大的文学常识? 答: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

所以,对文学常识,应分清主次,重要的作家作品、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现象是重要的。例如屈原、司马迁、李白重要,古文运动重要,“赋、比、兴”重要。

可以进行分类记忆。文学常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6.能说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一般特点吗? 答:高考文言文的命题,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学过的原则;重点的原则;检查能力的原则。考察点主要选择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词和句式上,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普遍重要的内容。

尽管试题选用大多数考生没有读过的素材,但考察的知识和能力是课内的。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 从过去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题的素材几乎都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素材在教材中很少,所以必须向课外拓展。

传记类文段的阅读有非常明显的规律,可参看上文“文言文学习要领”的第6点。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说理和描写性质的素材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提高高考试卷素材品质的要求)。

像《兰亭集序》、《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那样的文本,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题型主要是:阅读选择;句子翻译;名句填空。

将来可能增加鉴赏评析。另外,“古诗文鉴赏”题要求的能力也与文言文有关。

大约涉及30分。 7.考试时遇到没学过的知识成为解题的障碍,怎么办? 答:你首先要判断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成为障碍,因为不是所有的疑点都足以影响解题。

试卷中加入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需要。但是这些知识与教材的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回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据此推断其大意;根据语境推断其大意(可以理解为有限制的猜测),有时只需掌握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即可。

8.怎样选择和使用参考书? 答:书市上的参考书林林总总,不同的书对同一知识常常会有不同的说法,主次的选择也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你应该选择那些针对性强、主次安排合理、系统明晰的。

你可能无法掌握这些标准,最好是听听老师的意见。平。

7. 怎样更好复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复习方案

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2、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文章标签: # 文言文 # 翻译 #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