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化学命名,高考化学俗名大全

tamoadmin 2024-07-1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化学选修2知识点要详细点的...谢谢啦2.2009安徽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不要解读的!3.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大全4.高考有机化学知识点?详细的 谢谢拉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背诵也需要逻辑性,只有整合出高考化学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化学必背重要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 1、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1.高考化学选修2知识点要详细点的...谢谢啦

2.2009安徽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不要解读的!

3.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大全

4.高考有机化学知识点?详细的 谢谢拉

高考化学命名,高考化学俗名大全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背诵也需要逻辑性,只有整合出高考化学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化学必背重要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

1、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 2↓+ Na2SO4 (先冒气泡再蓝色沉淀)

2、金属钠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2↑

3、氢氧化钠方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4、金属钠放在空气的氧化:4Na+O2=2Na2O (银白色变暗)

5、金属钠在空气燃烧:2Na+O2=Na2O2 Δ (生成淡**粉末)

6、过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7、过氧化钠与酸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

8、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9、氧化钠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

10、氧化钠在空气中燃烧:2Na2O+O2=2Na2O2 Δ

11、氯气与铁的反应方程式:2Fe+3Cl2=2FeCl3 点燃 (红棕色的烟)

12、氯气与铜的反应方程式:Cu+Cl2=CuCl2 点燃 (棕**的烟)

13、氯气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Cl2+H2=2HCl 点燃 (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

14、氯气与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2Na+Cl2=2NaCl 点燃 (淡**的烟)

15、工业制漂:

2Cl2+2Ca(OH) 2=CaCl2+Ca(ClO) 2+2H2O (为Ca(OH) 2石灰乳)

16、氯气与水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

17、消毒 、处理多余的氯气、制84消毒液:

Cl2+2NaOH=NaClO+NaCl+H2O

18、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ClO+CO2+H2O=2HClO+Na2CO3

NaClO+CO2+H2O=HClO+NaHCO3

19、漂在空气中变质:Ca(ClO) 2+CO2+H2O=CaCO3↓+2HClO

20、 次氯酸见光分解:2HClO=2HCl+O2↑ 光照

21、氯化铁通入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

FeCl3+3H2O=Fe(OH) 3 (胶体)+3HCl Δ

22、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过)=2NaCl+CO2↑+H2O

Na2CO3+HCl(少)=NaHCO3+NaCl

23、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24、碳酸氢钠与碱反应方程式: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Ca(OH) 2=2H2O+Na2CO3+CaCO3↓

25、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Δ

26、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2CO3+CO2+H2O=2NaHCO3

27、浑浊石灰水变澄清:CO2+CaCO3+H2O=Ca(HCO3) 2

28、碳酸氢钙受热分解:Ca(HCO3) 2= CO2↑+CaCO3+H2O Δ

29、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

4Fe(OH) 2+O2+2H2O=4Fe(OH) 3(由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再变成红褐色沉淀)

30、保存氯化亚铁溶液: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

31、制造印刷线路板:

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

32、2FeCl2+Cl2=2FeCl3 2Fe2++Cl2=2Fe3++2Cl-

33、Fe2O3+3CO = 2Fe+3CO2 高温

高二化学 基础知识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⑴ 烷烃(只可能存在碳链异构)的书写规律: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到间。

⑵ 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烯烃、炔烃、醇、酮等,它们具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书写按顺序考虑。一般情况是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

⑶ 芳香族化合物:二元取代物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三种。

3、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常见 方法 :

⑴ 记忆法:

① 碳原子数目1~5的烷烃异构体数目:甲烷、乙烷和丙烷均无异构体,丁烷有两种异构体,戊烷有三种异构体。

② 碳原子数目1~4的一价烷基:甲基一种(—CH3),乙基一种(—CH2CH3),丙基两种(—CH2CH2CH3、—CH(CH3)2),丁基四种(—CH2CH2CH2CH3、 、—CH2CH(CH3)2、—C(CH3)3)

③ 一价苯基一种、二价苯基三种(邻、间、对三种)。

⑵ 基团连接法:将有机物看成由基团连接而成,由基团的异构数目可推断有机物的异构体数目。

如:丁基有四种,丁醇(看作丁基与羟基连接而成)也有四种,戊醛、戊酸(分别看作丁基跟醛基、羧基连接而成)也分别有四种。

⑶ 等同转换法:将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原子或基团进行等同转换。

如:乙烷分子有6个H原子,若有一个H原子被Cl原子取代所得一氯乙烷只有一种结构,那么五氯乙烷有多少种?设把五氯乙烷分子中的Cl原子转换为H原子,而H原子转换为Cl原子,其情况跟一氯乙烷完全相同,故五氯乙烷也有一种结构。同样,二氯乙烷有两种结构,四氯乙烷也有两种结构。

⑷ 等效氢法:等效氢指在有机物分子中处于相同位置的氢原子。等效氢任一原子若被相同取代基取代所得产物都属于同一物质。其判断方法有:

① 同一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等效。

② 同一碳原子上连接的—CH3中氢原子等效。如:新戊烷中的四个甲基连接于同一个碳原子上,故新戊烷分子中的12个氢原子等效。

③ 同一分子中处于镜面对称(或轴对称)位置的氢原子等效。如:分子中的18个氢原子等效。

三、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⑴ 定主链:就长不就短。选择分子中最长碳链作主链(烷烃的名称由主链的碳原子数决定)

⑵ 找支链:就近不就远。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编号。

⑶ 命名:

① 就多不就少。若有两条碳链等长,以含取代基多的为主链。

② 就简不就繁。若在离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同时出现不同的取代基时,简单的取代基优先编号(若为相同的取代基,则从哪端编号能使取代基位置编号之和最小,就从哪一端编起)。

③ 先写取代基名称,后写烷烃的名称;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从简单到复杂;相同的取代基合并以汉字数字标明数目;取代基的位置以主链碳原子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标明写在表示取代基数目的汉字之前,位置编号之间以“,”相隔,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以“—”相连。

⑷ 烷烃命名书写的格式:

2、含有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命名

⑴ 定母体:根据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确定母体。如:含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以烯为母体,化合物的最后名称为“某烯”;含醇羟基、醛基、羧基的化合物分别以醇、醛、酸为母体;苯的同系物以苯为母体命名。

⑵ 定主链:以含有尽可能多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⑶ 命名:官能团编号最小化。其他规则与烷烃相似

高中化学难点知识

1、能与Na反应的:—COOH、 、-OH

2、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烯烃、二烯烃、乙炔、苯乙烯、烯烃和二烯烃的衍生物。

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所有的醛(R-CHO);

(2)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注: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4、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一)有机

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②.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③.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④.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⑤.含醛基的化合物

(二)无机

①.-2价硫(H2S及硫化物);

②.+4价硫(SO2、H2SO3及亚硫酸盐);

③.+2价铁: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6FeCl2+3Br2=4FeCl3+2FeBr3 变色

2FeI2+3Br2=2FeBr3+2I2

④.Zn、Mg等单质 如Mg+Br2H2O===MgBr2(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

⑤.-1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 变色

⑥.NaOH等强碱:Br2+2OH?==Br?+BrO?+H2O

⑦.AgNO3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一)有机

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②苯的同系物;

③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④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

⑤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⑥煤产品(煤焦油);

⑦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

①-2价硫的化合物(H2S、氢硫酸、硫化物);②+4价硫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亚硫酸盐);

③双氧水(H2O2,其中氧为-1价)

6、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①.CH:C2H2和C6H6

②.CH2:烯烃和环烷烃

③.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④.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7、n+1个碳原子的一元醇与n个碳原子的一元酸相对分子量相同。

8、有机推断题中常用的反应条件:①光照,烷烃卤代,产物可能有多种;②浓硝酸浓硫酸加热,芳烃硝化;③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或酯水解;④NaOH醇溶液,卤代烃消去成烯;⑤NaHCO3有气体,一定含羧基;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酸;⑦铜或银/O2加热,一定是醇氧化;⑧浓硫酸加热,可能是醇消去成烯或酸醇酯化反应;⑨稀硫酸,可能是强酸制弱酸或酯水解反应;⑩浓溴水,可能含有酚羟基。

9、羟基官能团可能发生反应类型: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缩聚、中和反应

高中化学必背重要知识相关 文章 :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全总结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大全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整理

★ 高中化学必备的知识大全

★ 高中化学30条必记小常识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

★ 2020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中重要的化学知识归纳整理

★ 高中化学重要的知识整理

高考化学选修2知识点要详细点的...谢谢啦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 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2)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1.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5)了解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技术等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①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②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③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④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①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②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③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

④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⑤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⑥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⑦ 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含义。

⑧ 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

① 了解溶液的含义。

②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③ 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④ 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⑤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①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 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④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⑤ 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⑥ 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⑦ 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⑧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②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⑤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 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

⑦ 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⑧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能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⑨ 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②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③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④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⑤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⑥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①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 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③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④ 了解溶液pH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⑤ 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⑥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⑦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⑧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理解溶度积(Ksp)的含义,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等)

①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②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③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①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②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4.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3)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4)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  主要性质及应用。

(5)了解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乙醇、乙酸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8)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重要应用。

(9)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5.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和收集方法)。

(5)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6)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

① 设计实验方案;

② 正确选用实验装置;

③ 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④ 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⑤ 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中任意选一个模块考试。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

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级分布和排布原理。能正确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

(2)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电子在原子轨道之间的跃迁及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极性、类型(σ键和π键)。了解配位键的含义。

(3)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5)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范德华力的含义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了解氢键的含义,能列举存在氢键的物质,并能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晶体结构与性质

(1)了解晶体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晶体中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晶格能的概念,了解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3)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6)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了解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掌握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烃的衍生物合成方法。

(4)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2)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4.合成高分子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含义。

(3)了解合成高分子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的贡献。

祝考生们高考取得好成绩!

2009安徽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不要解读的!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2、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2)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1)“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2)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三、化学键

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B、中和热测定实验。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

(1)_概念:(2)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5)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6)原电池的电极反应:a. 负极反应:X-ne=Xn-;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2)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计算

a. 简单计算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2)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三、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3、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 v逆 正向 v正.< v逆 逆向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高中化学有机归纳

一.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

表1 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

类别 主链的选择 碳原子编号

烷烃 选择含碳原子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命名某烷 在主链上以连有最简单取代基(甲基)近端为起点编号

不饱和烃 选择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某不饱和烃 在主链上以不饱和碳原子近端为起点,进行编号

芳香烃 以芳香环为主体(苯、萘…) 以芳香环上连有取代基的碳原子为起点编号

烃的衍生物 选择含有官能团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确定为某衍生物 以连有官能团的碳原子为起点,进行编号(或近端)

二.各类主要有机物的组成通式

类别 结构特点(官能团) 代表物 一般表示式 分子通式

烷烃 只含C—C单键 CH4 R—CH3 CnH2n+2

烯烃 含一个C=C双键 CH2=CH2 R—CH=CH2 CnH2n(n≥2)

炔烃 含一个C≡C参键 CH≡CH R—C≡CH CnH2n—2(n≥2)

苯及其同系物 含一个苯环 ? ?R CnH2n—6(n≥2)

饱和一元卤代烃 含一个卤原子 CH3CH2Br R—CH2X CnH2n+1X

饱和一元醇 烃基饱和含一个—OH CH3CH2OH R—OH CnH2n+1OH

一元酚 羟基(—OH)直接连苯环 ?OH

CnH2n—6O

饱和一元醛 烃基饱和含一个—CHO

CnH2nO

饱和一元羧酸 烃基饱和含一个 CnH2nO2

饱和一元羧酸酯 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醇酯化 CnH2nO2

三.重要有机反应类型与涉及主要有机物

反应类型 反应特点 涉及的主要有机物类别

取代 与碳相连的H、官能团 饱和烃、苯和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酚

加成 发生在不饱和碳上 不饱和烃、苯和苯的同系物、醛

消去 生成不饱和键 卤代烃、醇

酯化 羧基与羟基缩合 醇、羧酸、糖类

水解 烃衍生物与水复分解 卤代烃、酯、二糖、多糖、多肽、蛋白质

氧化 燃烧 CxHyOz+(x+ )O2 xCO2 + y/2H2O

不完全 加氧或去氢 不饱和烃、苯的同系物、醇、醛、糖类

还原 加氢或去氧 不饱和烃、醛、单糖

聚合 加聚 只生成一种高聚物 烯烃、二烯烃

缩聚 除高分子还脱下小分子 苯酚与甲醛、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氨基酸

注意:

1.能发生取代(包括取代,水解,酯化):

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苯与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在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

浓硝酸在水浴50-60度 浓硫酸水浴70-80度;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氢卤酸

卤代烃的水解:氢氧化钠水溶液; 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

2.能发生加成

烯烃的加成:氢 卤化氢 水 卤素单质 ; 炔烃得加成:氢 卤化氢 水 卤素单质

二烯烃的加成:氢 卤化氢 水 卤素单质; 苯及苯的同系物:氢 氯

苯乙烯的加成:氢 卤化氢 水 卤素单质;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

含醛基的化合物:氢氰酸 氢; 酮类物质的加成:氢

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的加成:氢

3.能发生消去 卤代烃和某些醇

4.变性 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

5.裂化 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6.裂解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以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石油分镏产物(包括石油气)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短链烃的加工过程。

7.皂化 工业上生产肥皂的过程是:将油脂和氢氧化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放在皂化锅内,用蒸汽加热并搅拌,油脂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的混合物.然后向皂化锅中加入食盐,应高级脂肪酸钠分子中有一个很长的非极性的烃基,在强极性的电解质中溶解度很小,从中析出悬浮在上层;下层是甘油和食盐的混合溶液.取出上层,加入松香,硅酸钠等添加剂,进行亚率,干燥,成型,即得到肥皂.

8.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四.1.含醛基的物质:所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

2.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

3.不饱和烃的衍生物

4.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外延 有机化合物

内涵 相同 结构、性质相似 分子组成相同

相异 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分子结构相异

典型示例 (1)烃: (通式)

CH4、CH3—CH3…CnH2n+2

CH2=CH2、CH3CH=CH2…CnH2n

CH≡CH、CH3C≡CH…CnH2n—2

(2)烃的衍生物

CH3OH、C2H5OH…CnH2n+2O

HCHO、CH3CHO…CnH2nO

HCOOH、CH3COOH…CnH2nO2 (1)碳链异构

CH3CH2CH2CH3

(2)官能团类别异构

CH3CH=CH2、

、 、

(3)官能团位置异构

CH3CH2CH2OH、

、 、

要点 (1)均为互称

(2)概念不可混淆:讨论同系物时不涉及同分异构讨论同分异构体时不涉及同系物

五.除杂质

乙醇(氯化钠) - 蒸馏

氯化钠(NH4Cl) - 加热

KNO3(氯化钠) H2O 重结晶、过滤

甲苯(苯酚)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溴苯(溴)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乙醇(水) CaO 蒸馏

甲苯(乙醛) 水 分液

甲烷(硫化氢) 氢氧化钠或硫酸铜溶液 洗气

苯酚(苯) 加氢氧化钠溶液分层取水层,向水层中通CO2 分液、过滤

KI溶液(I2) CCl4 萃取

硬脂酸钠溶液(NaI) 半透膜 渗析

乙酸(甲酸) 醋酸钠晶体 蒸馏

CO2(Cl2、HCl) FeCl2溶液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氧化还原(氯化氢溶解)

Fe2+(Fe3+) Fe屑 氧化还原

烷(烯、炔)(气) 溴水(不能用酸性KMnO4) 洗气

NaCl(Na2CO3、NaHCO3) 加足量盐酸 蒸发

CO2(SO2) KMnO4或品红 洗气

Cl2(HCl) 饱和氯化钠溶液 洗气

氢氧化钠(碳酸钠) 氢氧化钙 过滤

SiO2(CaCO3、CaO) HCl 过滤

CO2(CO) CuO 加热

硬脂酸钠溶液(甘油) 盐 盐析、过滤

CO(CO2) 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

气态烷、烯、炔(硫化氢、CO2、SO2) 氢氧化钠溶液 洗气

苯(甲苯) 酸性KMnO4溶液 分液

蛋白质(饱和硫酸钠溶液或硫酸铵溶液) 半透膜 渗析

甲烷(甲醛) 水 洗气

苯(苯磺酸) 水或氢氧化钠 分液

硝基苯(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淀粉溶液(氯化钠) 蒸馏水 渗析

综上所述,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物理方法:过滤、分液、萃取、蒸馏、结晶、洗气、直接加热等。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一种或几种试剂使之于混合物中的某物质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生成不于水混溶的液体,或使其中之一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

I.化学方法选择试剂的原则:

1.选择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不能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2.所选试剂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3.试剂与杂质反应后的生成物与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分离。4.提纯过程要尽量做到步骤简单,现象明显、容易分离。5.气体杂质若为CO、H2等不能用点燃的方法。

II.常用的化学方法举例如下:(括号内物质为杂质,破折号后为选用的试剂)

1.利用生成沉淀除杂质:NaCl(Na2CO3) ——CaCl2;2.利用生成气体除杂质:3.利用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关系:NaHSO3(Na2SO3)——SO2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除杂质:FeCl3(FeCl2)——Cl2 5.利用反应除杂质:Fe2O3(Al2O3)——氢氧化钠6.利用其他化学性质除杂质:Cu(Fe)

7.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①用干燥剂(注意选用原则)吸收水蒸汽。②酸性杂质用碱液吸收:H2(CO2、H2S); C2H4(CO2,SO2).

③若酸性气体中含有较强的酸性气体,可用与酸性气体对应的酸式盐饱和溶液吸收:CO2(HCl),H2S(HCl)④碱性杂质气体可用酸吸收。⑤氯气中含HCl,可用水或饱和食盐水吸收。

⑥杂质气体为O2时,可用加热的铜网。⑦杂质气体为CO,H2时,可用加热的CuO粉末除去。

六.物理性质

1.状态

固态:TNT

气态:c数在4以下的烷,稀,炔,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硝基苯,溴乙烷, 石油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杂质而带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甲醛,甲酸,乙酸,乙醛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

香味:乙醇,低级酯 杏仁味:硝基苯

3.颜色

淡**:TNT,不纯的硝基苯 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碘代烃

5.挥发性 乙醇,乙醛,乙酸 6.升华性 萘,蒽

7.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甲烷,以稀,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四氯化碳

能溶:苯酚(0度是微溶)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 微溶:乙炔,苯甲酸

与水浑溶:乙酸,苯酚(70度以上),乙醛,甲酸,丙三醇

七.最简式相同的:

CH-----C2H2,C4H4(乙烯基乙炔),C6H6(苯,棱晶烷,盆烯),C8H8(立方烷,苯乙烯)

CH2O-----甲醛,乙醇,甲酸甲酯,葡萄糖

CH2-----烯烃和环烷烃

CnH2no-----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酮,

炔烃与3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

八.能与溴水反应退色或变色的物质:

1.不饱和烃:烯烃,炔厅,二烯烃,苯乙烯等2.不饱和烃的衍生物

九.能萃取溴而使溴退色的物质

1.上层变无色的:溴代烃,CS2等

2.下层变无色的: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脂,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等

十.能使酸性高锰酸钾退色的物质

1.不饱和烃2.苯的同系物3.不饱和烃的衍生物4.含醛基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脂)

5.还原性的糖6.酚类7.石油产品8.煤产品9.天然橡胶

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大全

安徽省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化学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为依据。

二、命题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点,密切联系考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前三个单元、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单元

(一)考试能力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考试内容要求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

1.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①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②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③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④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①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②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③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④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⑤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⑥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⑦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⑧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

①了解溶液含义。

②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③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④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⑤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①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④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⑤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⑦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⑧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⑨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⑩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⑤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⑦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①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③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④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⑤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⑥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⑦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⑧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①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②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③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①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②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4.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6)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5、有机化学基础

A.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B.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C.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6.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①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②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③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④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七日

高考有机化学知识点?详细的 谢谢拉

高中化学到底学什么?该怎么学?学习要做什么?一定要做的是收集错题本。我在此整理了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目录

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

高考化学方程式的名词解释

高中化学各部分的学习方法

  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

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同学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mdash;”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吗?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当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呈酸性;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时,则成碱性。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NaHSO3),则溶液呈酸性。

6、H2SO4有强氧化性

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7、盐酸是氯化氢的俗称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想必AgOH一定为很弱的碱。其实不然,通过测定AgNO3溶液的pH值近中性,也可得知AgOH也是一中强碱。

9、写离子方程式时,"易溶强电解质一定拆",弱电解质一定不拆。

在水溶液中,的确,强电解质(难溶的除外)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肯定拆;而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因此不拆。但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时,或反应体系中水很少时,那就要看情况了。在固相反应时,无论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论这反应的实质是否离子交换实现的,都不能拆。有的方程式要看具体的反应实质,如浓H2SO4和Cu反应,尽管浓H2SO4的浓度为98%,还有少量水,有部分分子还可以完全电离成H+和SO42-,但是这条反应主要利用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能体现强氧化性的是H2SO4分子,所以实质上参加反应的是H2SO4分子,所以这条反应中H2SO4不能拆。同样,生成的CuSO4因水很少,也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也不能拆。(弱电解质也有拆的时候,因为弱电解质只是相对于水是弱而以,在其他某些溶剂中,也许它就变成了强电解质。如CH3COOH在水中为弱电解质,但在液氨中却为强电解质。在液氨做溶剂时,CH3COOH参加的离子反应,CH3COOH就可以拆。这点中学不作要求。)

10、王水能溶解金是因为王水比浓硝酸氧化性更强。

旧的说法就是,浓硝酸和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OCl和Cl2能氧化金。现在研究表明,王水之所以溶解金,是因为浓盐酸中存在高浓度的Cl-,能与Au配位生成[AuCl4]-从而降低了Au的电极电势,提高了Au的还原性,使得Au能被浓硝酸所氧化。所以,王水能溶解金不是因为王水的氧化性强,而是它能提高金的还原性。

>>>

  高考化学方程式的名词解释

1、干冰是固态CO2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mdash;&mdash;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2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因其断面银白,硬度与铅相仿所致。

3、“黑金”是铅的误称,因其断面灰黑且具金属光泽所致,并不是金。

4、“银粉”是铝粉,因其粉末为银白色误称。

5、“金粉”是铜锌合金粉末的误称,因其合金有金**金属光泽所误。

6、“石炭酸”并非是酸,它是有机物苯酚的俗称,因它最早从煤焦油中提取又有酸性而得名。

7、“水银”不是银是汞,因其常温下呈液态且为银白色而得名。

8、过磷酸钙是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的商品名称,其各化合物结构中并无过氧键。

9、纯碱Na2CO3是盐而非碱,因其水解,溶液呈碱性且水解产物中有NaOH而得名纯碱。

10、铅糖并非糖,因其有甜味而得名,它有毒,不可食用,其化学名称叫醋酸铅。

1l、甘油不是油,是多元醇(丙三醇),因其无色、粘稠、有甜味,外观似油而得名。

12、水玻璃并不是玻璃,而是Na2SiO3水溶液的俗名,因其无色粘稠,既有粘性(矿物胶)又不能燃烧、不受腐蚀而得名。

13、发烟硫酸并不发烟,而是形成的酸雾。(SO3吸收水分形成的小液滴)。

14、不锈钢不是绝对不生锈,它也能因盐酸等强酸腐蚀而“生锈&rsquo;。

15、酚醛树脂不是酯,而是由苯酚跟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一种俗称电木的塑料)。

16、王水不是水,而是由浓盐酸跟浓硝酸以3:1的体积比混合的一种能氧化金、铂的强氧化剂。

17、芳香族化合物并不都有芳香味。因其最早大多是从香精油、香树脂及 其它 具有香味的物质中发现而得名的。这种以气味

作为分类依据是不科学的。其实,就性质而言,凡属芳香族化合物的物质大多无香味

18、有甜味的并非都属糖,如糖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因其甜度远远大于糖类中的单糖而得名;其化学名称是邻磺酰苯酰亚胺。糖类并非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

19、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置换出的是H2O中的H2;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是2Na2O2+H2O=4NaOH+O2,应为2Na2O2+4H2O=4NaOH+2H2O+O2,还原产物应是生成物中的水。

20、甘汞不是汞,而是Hg2Cl2。

21、王铜不是铜,而是CuCl2?6?13Cu(OH)2。碱式氯化铜

22、臭碱不是碱,而是Na2S?6?19H2O,因其水溶液显碱性(水解)且有H2S生成而得名。

23、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CI,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不一定含SO42-,也可能含有Ag+,若加入 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了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SO32-。

24、某气体遇NH3有白烟产生,并不一定是HCl,可能是HNO3蒸气或Cl2。

25、电石并不产生电,因其在电炉内高温至2500℃左右时由C和CaO合成而得名。

26、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不一定为CO2,可能为SO2。

>>>

高中化学各部分的 学习 方法

基本概念的学习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关物质组成的概念,如元素、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学键等;有关物质性质的概念,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有关物质变化的概念,如化合与分解,取代与加成等;有关化学量的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物质的量等。

掌握化学概念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首先要通过生动的直观感知,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电教手段等,注意观察和想象。理解概念是中心环节,例如通过个别实验感知了化学变化,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要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定义,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有些概念容易混淆例如电解和电离,就要注意比较,掌握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例如:氧化还原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深广度就有所不同。

最后,要通过复述、复习、练习、计算、实验等多种方式巩固和运用概念,以达到准确理解熟练掌握的目的。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可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化学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有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分散系等。

基本理论较为抽象、逻辑严密并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学习时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或形象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如电子云模型、原子、分子结构模型。要抓住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分清主次。例如电解质溶液理论,讨论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度、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盐的水解等。其核心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抓住它,其它内容就容易理解。还要注意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例如:氧化还原理论、元素周期律都与物质结构理论有关,要把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融汇贯通。应该在适当阶段进行归纳 总结 ,或列出表格以加深印象。最后,掌握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所以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学习化学平衡理论就可指导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并解决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

化学用语的学习

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语言。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始终贯串于整个化学学习之中。正确熟练掌握和运用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功。学习化学用语,记忆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要强调理解记忆。例如,离子符号必须理解了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后才能正确书写和使用。不掌握化合价规律也就不可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另外,化学用语也是逐渐演变发展的。元素符号是基础,可以组合成化学式,进而组合成化学方程式。有了这一基础,又懂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则对原子、离子符号、电子式、结构式等就都容易达到顺畅书写和使用。学习化学用语时还要注意根

据化学事实,即具体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变化来学习,这样才能印象深刻、正确掌握,不出生编乱造的差错。作为一种工具,加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要经常地、反复地读、写、用才能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时,制卡片,编韵语、做游戏、搞竞赛等都是有益的活动。

化学事实的学习

化学事实一般指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形成,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按从个别元素到元素族到周期系;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顺序编排的。内容面广,量多。一般感觉“易学易忘”,“难记难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首先要抓住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知识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以理论为指导把知识串联起来。具体物质的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之间的关系。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生关系等等。其次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不仅能获取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也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抓住共性,注意个性,举一反三,就便于掌握,不易混淆。还应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如元素族的通性,有机官能团的特性等,或列表或画图均可。最后,元素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能经常密切联系实际,就可以生动活泼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在元素组成、价键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这类知识种类繁多,反应难记,初学时常感困难。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异构现象、通式,同系物、系统命名等一定要准确掌握。例如,若对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得清楚,对于二氯甲烷是否有异构体的问题就不会产生错误判断。对于同分异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在推导可能存在的有机物结构时就不会出现遗漏或错误。其次,要掌握各类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物的性质由结构决定。特别是官能团,是应应的中心。所以只要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官能团,就可以大致判断它应有什么性质,提供区分各类有机物的特征反应。例如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就可推测能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当然也要注意化合物的特殊性(个性),例如,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

再次,要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是有机制备的基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机物种类繁多,掌握了相互转化关系,就可以熟练地解答制备问题,甚至可能提出几种合成路线。最后,要注意做好实验,加深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若能经常联系应用,将有助于加深认识和记忆。

系统复习

可分为阶段性复习和终结性复习。前者是指在一章、一个单元、期中、期末进行的复习;后者主要指初中或高中学业结束时的总复习。系统复习可以使平时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得到深化和提高。系统复习之前要确定内容、制订,拟出提纲,以做到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性。在实施时要注意:

(1)综合运用,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复习时特别要紧紧抓住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大量做题,要通过做题培养思维能力。注意进行归纳综合,可以取列提纲,制表格等形式。

(3)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差别。在系统复习时,要从实际出发,在力争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目标,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就要特别注意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4)要注意系统复习不只是单纯为了巩固已有知识,还有再提高的任务。系统复习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拟提纲,列图表,可以做练习、可以做实验。如有条件还可利用展览、电教等手段。

>>>

2022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2高考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 高考化学重要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 高三化学知识点及学习方法一览2022

★ 2022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2022高考化学复习必背知识点归纳

★ 英语常考知识点

★ 高考化学备考策略有哪些

★ 2022高三班级复习

★ 2022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a16caac520b9e58c9a9652b27953e5a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有机化学知识很简单啊,只要上课仔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就不难了啊!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化学科考试说明》中有机化学部分要求

1、 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碳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

2、 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

3、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4、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5、 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 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 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 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的产物。

试卷内容比例:有机化学基础 约15%。

2、有机化学试题的特点

从分析中发现五年来,(1)保留了传统的考试热点和重点:

仍然关注传统的考试热点和重点,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有机物的燃烧问题、有机反应类型的选择和判断、重点反应类型的套用、有机合成等。

(2)突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的联系;

(3)有机试题的题型及区分度保持相对稳定:选择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区分度保持在0.45左右;填空题要填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程式,试题注重能力的考察,具有一定的难度,区分率较高,区分度一般保持在0.70左右。

3、学生答卷中主要原因出现的错误

学生答题的主要错误体现在六个不够

(1) 审题不够仔细。如24题把“只能生成3种一溴化合物”理解成苯环上的一溴化合物只有3种。20题第(2)小问,按此装置不能得到干燥纯净的C2H4气体的理由:没有温度计,无法控温;或乙醇与浓硫酸位置的颠倒等,考生只需回答出其中的一项即可。但不少考生回答:需要温度计;或问答烧瓶上的橡皮塞为单孔,无法插温度计……如此等等,由于没有正面回答不能制取C2H4的原因而失分,这是很可惜的。

(2) 书写不够规范。如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时多H少H、 多O少O、 多C少C。

(3) 实验不够重视。如19题属于基本实验,但错误率较高。

(4) 基础不够扎实。第23题中给出有机化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44.1%,氢的质量分数为8.82%,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一般考生都能求出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3.675:8.82:2.95,怎么把它转化为最简整数比呢?有20%的考生束手无策。由于最简式(或实验式,对于该化合物而言就是分子式,因为氢处于饱和状态)没有写出来,导致失分,

(5) 思维不够灵活。以第24题为例,已知A是芳香族化合物,只能生成3种一溴代物,有的考生运用中学阶段鉴别二甲苯三种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苯环上一溴代物仅有一种的是对二甲苯,有两种的是邻二甲苯,有三种的是间二甲苯,在这种思维定势的诱导下,认为A是间二甲苯。殊不知这里是命题者设下的“大陷阱”。据统计,掉入“陷阱”的考生约占1/5。这部分考生掉入“陷阱”后,不能自拔,由A下推B为间苯二甲酸,C为间苯二甲酸二丁酯,D为间苯二甲酸酐,一“陷”到底。如果考生从酚酞的结构反推D应该是邻苯二甲酸酐,再推知A,应是邻二甲苯,再考虑邻二甲苯的三种一溴代物是什么呢?原来还有一个溴取代了甲基上的氢原子。如果考生在应试时,运用正向思维的同时,再用用逆向思维,“正逆结合”不就避免了不应有的失误了吗?

(6) 表述不够科学。如第19题(1)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醋酸,某生回答“向其中加入少量冰块,然后进行过滤,再对所得固体微热,即可得无水醋酸。”第20题(2)回答不能制乙烯的理由,答曰“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易堵住导管口”,如此等等错误的答案,不胜枚举。

三、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

(一)遵循考纲,结合实际,制定复习

1. 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2. 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制定复习和实施方案

(1)确定复习目标:复习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2)策划复习安排:三周左右时间,大体分“讲”、“练”、“评”三个环节。

(3)选择复习方法:基础过关、讲练结合、专题讨论。

(二)复习知识,使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1. 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划分知识板块。根据有机化学知识重点和考试热点可以分成如下六个复习板块。

(1)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

(2)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3)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4)有机化合物燃烧问题

(5)有机合成

(6)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蛋白质

2. 联成知识网

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3. 归纳零星知识,将分散的知识条理化

一些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一些有机实验知识

在讲评练习时组织讨论,总结出易理解易记忆的一些经验规律

(三)训练思维,指导解题思路与技巧

1. 培训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2. 指导解题思路和如何抓住关键突破

3. 指导解题技巧和训练发散思维

(四)备考复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在复习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2. 关注社会、生活、环境、医药、新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3. 表达能力的训练

4.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有机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一)碳原子的成键原则

1、饱和碳原子;

2、不饱和碳原子;

3、苯环上的碳原子。

[应用]利用“氢1,氧2,氮3,碳4”原则分析有机物的键线式或球棍模型;

(二)官能团的重要性质

1、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③氧化

2、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③氧化

3、 :①取代(卤代,硝化,磺化);②加成(H2)

[延生]①引入氨基:先引入

②引入羟基:先引入

③引入烃基:

④引入羧基:先引入烃基

4、R—X:

5、醇羟基:

6、酚羟基:

①与Na,NaOH,Na2CO3反应

2 —OH+2Na→2 —ONa +H2↑

—OH +NaOH→ —ONa +H2O

—OH +Na2CO3→ —ONa +NaHCO3

[注意]酚与NaHCO3不反应。

—ONa —OH +NaHCO3(NaHSO3,Na+)

②苯酚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检验]遇浓溴水产生白色浑浊或遇FeCl3溶液显紫色;

7、醛基:

氧化与还原

[检验]①银镜反应;②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

8、羧基:

① 与Na,NaOH,Na2CO3,NaHCO3溶液反应

② 酯化反应:

③ 酰胺化反应 R—COOH+H2N—R/→R—CO—NH—R/+H2O

9、酯基:水解

R—CO—O— + 2NaOH→RCOONa+ —ONa

10、肽键:水解

(三)官能团重要性质的应用

1、定性分析:官能团 性质;

常见的实验现象与相应的结构:

(1) 遇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2) 遇FeCl3溶液显紫色:酚;

(3) 遇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4) 与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5) 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6) 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7) 与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8) 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甲酸及甲酸酯);

(9) 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0) 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

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11) 能水解: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12) 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2、定量分析:由反应中量的关系确定官能团的个数;

常见反应的定量关系:

(1)与X2、HX、H2的反应:取代(H~X2);加成(C═C~X2或HX或H2;C≡C~2X2或2HX或2H2; ~3H2)

(2)银镜反应:—CHO~2Ag;(注意:HCHO~4Ag)

(3)与新制的Cu(OH)2反应:—CHO~2Cu(OH)2;—COOH~ Cu(OH)2

(4)与钠反应:—COOH~ H2;—OH~ H2

(5)与NaOH反应:一个酚羟基~NaOH;一个羧基~NaOH;一个醇酯~NaOH;

一个酚酯~2NaOH; R—X~NaOH; ~2NaOH。

3、官能团的引入:

(1) 引入C—C:C═C或C≡C与H2加成;

(2) 引入C═C或C≡C:卤代烃或醇的消去;

(3) 苯环上引入

(4) 引入—X:①在饱和碳原子上与X2(光照)取代;②不饱和碳原子上与X2或HX加成;③醇羟基与HX取代。

(5) 引入—OH:①卤代烃水解;②醛或酮加氢还原;③C═C与H2O加成。

(6) 引入—CHO或酮:①醇的催化氧化;②C≡C与H2O加成。

(7) 引入—COOH:①醛基氧化;②羧酸酯水解。

(8) 引入—COOR:醇酯由醇与羧酸酯化。

(9) 引入高分子:①含C═C的单体加聚;②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

(四)同分异构体

1、概念辨别(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同结构);

2、判断取代产物种类(“一”取代产物:对称轴法;“多”取代产物:一定一动法;数学组合法);

3、基团组装法;

4、残基分析法;

5、缺氢指数法。

(五)单体的聚合与高分子的解聚

a) 单体的聚合:

i. 加聚:①乙烯类或1,3—丁二烯类的 (单聚与混聚);②开环聚合;

ii. 缩聚:①酚与醛缩聚→酚醛树脂;②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聚酯;③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聚酰胺或蛋白质;

b) 高分子的解聚:

i. 加聚产物→“翻转法” (2) 缩聚产物→“水解法”

(六)有机合成

c) 合成路线:

d) 合成技巧:

(七)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1、取代;2、加成;3、消去;4、氧化或还原;5、加聚或缩聚。

(八)燃烧规律

1、 气态烃在温度高于100℃时完全燃烧,若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该烃的氢原子数为

4;若为混合烃,则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可分两种情况:①按一定比例,则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小于4,另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大于4;②任意比例,则两种烃的氢原子数都等于4。

2、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CxHy或CxHyOz 耗氧量相等 生成CO2量相等 生成H2O量相等

等质量 最简式相同 含碳量相同 含氢量相同

等物质的量 等效分子式 碳原子数相同 氢原子数相同

注释:“等效分子式”是指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有机物耗氧量相同,如:

CxHy与CxHy(CO2)m(H2O)n或CxHy(CO2)a(H2O)b

推论:① 最简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生成的CO2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② 含碳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③ 含氢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④ 两种分子式等效的有机物,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

⑤ 两种有机物碳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⑥ 两种有机物氢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九)有机化学信息题的突破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加工的要点,能自如地进行吸收处理,去伪求真、去繁求简、去辅求主,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训练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在有机化学总复习阶段,不能搞大运动量训练,关键找准典型试题,讲练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以下七种处理信息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信息加工水平。

1.将陌生信息处理成熟悉→ 通过联想熟悉化

例1:新近发现了烯烃的一个新反应,当一个H取代烯烃(I)在苯中,用一特殊的催化剂处理时,歧化成(Ⅱ)和(Ⅲ):

对上述反应,提出两种机理(a和b)。

机理a,转烷基化反应。

机理b,转亚烷基化反应:

试问,通过什么方法能确定这个反应机理?

分析:题给信息非常陌生,学生初次见到的确难以入手,给学生提示:酯化反应机理是通过什么方法测的?想必定有同学自然会联想到比较首席的信息18O同位素跟踪测酯化反应机理。通过类似的方法就将一个陌生的信息转化成熟悉信息,从而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

用标记同位素化合物进行下列反应。

若按a:

若按b: CH3CH=CHCH3+CD3CD=CDCD3→2CH3CH=CDCD3

分析产物组成即可区分两种机理。

2.将抽象信息处理具体信息 → 抽象信息具体化

对于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解题时首先运用类比转换法,将实际事物转化为某一理想模型,将题给信息通过联想、类比、模仿、改造,转换成自己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并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发生联系,从而使陌生的信息熟悉化,抽象的信息具体化。

例2:A,B是式量不相等的两种有机物,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不变。符合上述情况的两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A,B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____。

解析:A,B两种有机物式量不相等,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质量也不变。可推知A,B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凡能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一组化合物都是本题的答案。

(1)烃类:据(CH)n,写出C2H2和C6H6;据(CH2)n写出C2H4和C3H6等。

(2)烃的含氧衍生物类:据(CH2O)n写出CH2O和C2H4O2,CH2O和C3H6O3等。

(3)糖类:当(CH2O)n中的n=6时,写出CH2O和C6H12O6(葡萄糖)也是一组。

以上多组化学式均属同一类型—最简式相同。还应有一类,虽最简式不同,但符合含碳元素质量分数相等的组合,如:CH4中含C75%,将其式量扩大10倍,则含C原子数为10,含C仍为75%,其余(160-120)=40应由H,O补充,故可以得到C10H8O2,由此得出CH4和C10H8O2为一组。若要写出CH4与C9的组合,据C占75%,可知其余部分占25%,25%为75%的1/3,C9为12×9=108,108/3=36,这36应由H、O补齐,推知H为20,O 为16,即得到C9H20O(饱和一元醇)。

3.将潜隐信息处理成明显信息 → 隐含信息显明化

例3:CS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现有0.228克CS2在448毫升O2(标

况)中点燃,完全燃烧后,混和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分析:这道题数据充分,有的同学看到题就开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首先判断哪个反应

物过量,然后一步一步求解。如果仔细审题,就会发现此题有一隐含信息,即CS2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变,若找到这一信息,就可确定燃烧后混和气体体积与CS2无关,马上得到答案为D。

4.将复杂信息处理成简单信息 → 复杂信息简单化

例4:把m摩尔C2H4 和n摩尔H2混合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当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

生成p摩尔C2H6,若将所得平衡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需要氧气 A. (3m+n)mol B.(3m+ )mol C. (3m+3p+ )mol D. ( -3p)mol

分析:(m摩尔C2H4和n摩尔H2混合于密闭容器中)→ C原子2m摩尔,H原子(4m + 2n)

摩尔→平衡混合气体中C原子2m摩尔转化为CO2需要氧气2 m,H原子(4 m+2 n)转化为H2O需要氧气m+ ,所以选B。

5.将文字信息处理成符号信息 → 文字信息符号化

例5:A、B都是芳香族化合物,1 mol A水解得到1 mol B和1 mol 醋酸。A、B的分子量都不超过200,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且B分子中碳和氢元素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2%(即质量分数为0.652)。A溶液具有酸性,不能使FeCl3溶液显色。由此可推断:A的分子式和B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A.C8H8O2; B.C8H8O4;

C.C9H8O4; D.C9H8O3;

解析:题给信息:结构方面,A是具有酸性的芳香化合物,因其可水解为B和醋酸可推断其应为酯类,由于A不使FeCl3显色,则A的酸性只能是来源于-COOH,即A中除了含酯基外,还应有羧基结构。而其水解产物B中也必然有羧基结构,注意到B与CH3COOH形成酯A,则B中还有-OH结构。

分子量的限制条件,考虑到B中既有-OH又有-COOH,则分子中至少应有3个氧原子,由题给信息可知B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1-0.652=0.348

令其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则其分子量应为M(B) = 138g。

考虑B与CH3COOH酯化为A,则A的分子量为138+42=180,符合A、B分子量不超过200的条件,且B中氧原子只能是3个,否则不符合A的分子量不超过200的条件。

至此,可确定B分子式为C7H6O3,与CH3COOH酯化生成的A的组成应为C9H8O4;对照各选项,(C)为正确。

从中看出:关于有机物转化关系的信息题中,量关系限制也是题给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结构与量关系的结合,综合考虑多元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6.将文字信息处理成图示信息 →文字信息图示化

例6.有机合成上通常通过下述两步反应在有机物分子碳链上增加一个碳原子。

应用上述反应原理,试以乙炔,甲醇、HCN等物质为主要原料,通过六步反应合成

解析:合成有机物要以反应物,生成物的官能团为核心,在知识网中找到官能团与其它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从而尽快找到合成目标与反应物之间的中间产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主要思维方法:

A.顺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

B.逆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反应物

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需要应用。

解题思路:

①学习试题中信息得知醛经过两步反应(HCN、H2O)使醛基(-CHO)变为[-CH(OH)COOH] 得到羟基羧酸。

②用逆向思维方法,对最终产物逐步深入分解

③用正向思维方式和知识网解决乙炔制取丙烯酸的方法。从知识网中得知乙炔水化得乙醛,运用信息乙醛经2步反应得羟基丙酸,最后把分析结果正向表达,写出化学方程式。

7.信息由大化小→实施分别实破

有机推断题不仅注意思维上既有整体性又有灵活性,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技巧由大化小。

例7:化合物A(C8H8O3)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有特殊香味。A可发生如图示的一系列反应,图中的化合物A硝化时可生成四种一硝基取代物。化合物H的分子式C6H6O;G能进行银镜反应。

回答(1)有机物可能的结构式

A: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类型:(I)_________ (II)________ (III)__________

分析:把整个信息分解成三块:

第1块:可知K为三溴苯酚,D为苯酚钠(C6H5ONa)。

第2块:G必为甲酸甲酯从而确定C为甲醇CH3OH。

第3块:苯环上两个取代基只能互为邻位或互为间位。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制好复习的进度,力求让所讲的每个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掌握。第一轮复习不能赶进度,以学生的掌握为前提,打好知识点复习的“歼灭战”。注重培养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时间花费在题海战和难题战方面,要精选例题,透彻分析,引导探究,注重方法。尤其注重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要争取准确无误,会做的题争取不失分,文字表达要规范简要,能切中要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文章标签: # 了解 # 化学 #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