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北京市高考状元的话-北京高考状元的大实话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200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丁艺莎2.考古界团宠钟芳蓉北大报到,钟芳蓉因何成为考古界团宠3.2012高考状元,文科状元和理科分别是谁4.1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首位高考女状元,后来呢?5.拒绝保送清华,高考703分为何却被美国11所大学拒收?200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丁艺莎状元简介:丁艺莎,北京四中,高考总分667分。 2008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北京第四中学学生丁艺莎的班主

1.200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丁艺莎

2.考古界团宠钟芳蓉北大报到,钟芳蓉因何成为考古界团宠

3.2012高考状元,文科状元和理科分别是谁

4.1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首位高考女状元,后来呢?

5.拒绝保送清华,高考703分为何却被美国11所大学拒收?

200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丁艺莎

北京市高考状元的话-北京高考状元的大实话

状元简介:丁艺莎,北京四中,高考总分667分。

2008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北京第四中学学生丁艺莎的班主任在电话中表示,觉得丁艺莎的成绩其实是在意料之中,但毕竟身为教师,不会像孩子一样感觉特别的喜悦和优越感。因为像丁艺莎一样的优秀学生在班里并不少见。“状元是不是这孩子,都是在情理当中的。在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挺多的,基本这些孩子的学习状况,刻苦程度,和老师的感情都挺好的。”提起丁艺莎,班主任也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她是正常发挥,因为从高二分了文科班之后,她这两年一直表现都非常优秀,包括学习、对集体和同学。这孩子特别突出的就是很稳、很钻这两点。”

丁艺莎的班主任表示,高考状元仅仅是一次考试评价出来的,如果要从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一次考试在她的人生中算不了最关键的阶段。“当然如果考好的话,确实能把她带入高等学府,视野能更开阔。”但她认为,这只是人生一小步,一个学生的学习精神,包括在学校学习最终获得的更多无形东西,远远不是分数能衡量的。尽管这是高中生活的终点,但是是大学生活的起点。在未来,作为北京市状元的丁艺莎走向北大后的发展受到的关注会比高考更多。

考古界团宠钟芳蓉北大报到,钟芳蓉因何成为考古界团宠

2020年的高考,火了一位留守女孩。她的名字叫钟芳蓉,是一个不富裕家庭里努力学习的孩子。2020年的高考因为一场疫情被推迟了,当 钟芳蓉查到成绩的那一刻她是开心的,因为她考了676分,这是一个随便挑大学的好成绩。当所有人都在期待她的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家惊奇地发现,这个女孩,填了最能坐?冷板凳?的考古学。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志愿。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热衷考古,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专业课晦涩难懂,要读的文献浩如烟海,以及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这是一个注重结果的时代,很多时候的选择就决定了结果。但钟芳蓉不相信,她坚持着自己的热爱,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考古没死,考古还有人喜爱。

当网友们得知她的志愿时,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即便考上了北大又怎样,学的考古,将来没有出路。?网友们的话或许难听,但这是一个四年后需要面临的,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博物馆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这个女孩,告诉她考古也是有出路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向钟芳蓉抛出橄榄枝,用事实来告诉世人:只要你想,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三年之前,北京市的高考状元告诉记者:寒门难再出贵子。这三年的时间仿佛也在印证这句话,直到钟芳蓉的出现,告诉世界?贵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跨越,更是精神层面的超越。

考古始终是小众的事情,但钟芳蓉仍然能坚守住内心的选择,永远保持对故纸堆的热爱,是她成为?团宠?的根本原因,也是一直支撑她的力量。

2012高考状元,文科状元和理科分别是谁

北京市:文科状元人大附中韩牧岑670分;理科状元人大附中李泽712分。

吉林省:文科状元东北师大附中刘伊恬664分;理科状元吉林油田高中耿天毅706分。

内蒙古自治区状元:文科状元呼和浩特二中董小华641分;理科状元赤峰四中祝凌霄707分。

河北省:文科状元石家庄二中何思雨677分;理科状元滦南一中张士欣712分。

宁夏自治区:文科状元银川一中马博恩632分;理科状元银川一中吕晔671分。

甘肃省:文科状元师大附中郭崯堡和郑苇如637分;理科状元天水九中唐博685分。

四川省:文科状元成都外国语学校周小棋636分;理科状元成都外国语学校高蕊馨682分。

贵州省:文科状元花溪区清华中学王浩691分;理科状元遵义第一中学张思伟711分。

1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首位高考女状元,后来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点狭隘,但却真真实实地反映出了社会风气整体向学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古有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终于清朝末年,盛行了1300余年。

1905年,这种绵延了千年之久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彻底废除,从那以后,中国现代教育的帷幕徐徐开启,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在中华大地的根植与传播。在特殊时期过后,1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

下乡知青刘学红紧紧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契机,怀抱着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成功地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的一户普通市民家庭迎来了一个女婴的诞生,按照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风潮,父母给孩子取名为刘学红。

中学毕业那一年,刘学红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到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第四大队的林业队插队。她被安排进了插秧队,跟着当地老乡干着插秧和挖树苗等农活儿。

临下乡时,刘学红的包袱里除了一些换洗衣物之外,还有几本青年自学丛书,热爱学习知识的她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学习。

那时候的她想:只要身边有书相伴,思想便会有所寄托,下乡的日子也就不会那么空虚无聊。

其实在中学读书期间,好学的刘学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满腹才学的她因为无力改变的社会大环境,只得在心中深埋了那个“高考梦”。

那时候的刘学红,每天干着无惊无喜的农活儿,心中满是茫然。她曾认为自己将来能获得的最好的职业身份也就是售货员,要不然就是终日与锄头为伴在农村待上一辈子。

然而在与其他知青闲聊的时候,她得知如果个人表现好、工分积累得高,就能评上先进,就有机会读大学!

听闻这条消息的刘学红就暗暗铆劲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尽管她积累的工分远超旁人,却还是无缘那唯一的上大学的机会。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刘学红却意外迎来了一个新转机。

17年夏天,正在田里挥汗如雨的刘学红听见广播中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国家决定自当年起恢复高考制度!

经人打听,刘学红得知这第一年高考定在当年的12月份,她赶忙联系了队里其他几名有志高考的知青,交上了报名费。之后,刘学红便斗志昂扬地重拾书本,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备战复习。

白天,刘学红努力干好自己分内的活儿计,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刘学红翻开旧书本一头扎进去汲取知识,如饥似渴。

等距离考试还有两周之时,刘学红和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一起请回家备考。回到北京的家中后,父母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不仅极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辗转为女儿借来了一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题试卷。

刘学红惜时如金,没日没夜地学习,她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如愿考上大学,想要通过知识来彻底改变命运。

虽然知青们都在全力备考,可这一届考生的心底却最为忐忑。没有老师提供考前辅导和指引,各门学科缺乏系统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人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书本纸笔了。

而百废待兴的国家正是渴求人才之时,知青们也对这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充满了期待。

一时间,祖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刘学红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高考如期而至,刘学红带着笔和准考证就奔向了高考考场。

当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也许这个标题对于别人来说比较难,可对于在乡下插队、干了近2年农活儿的刘学红来说可是深感得心应手。

她回想起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挥笔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2000多字的作文,倾注了自己往日的真情实感,刘学红那灵动的思维和满腹的才学也在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考试结束后,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回到家里的刘学红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等待考试成绩。那段时间里,她也曾想过最坏的结果,可报纸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却打破了看似平静的等待。

原来,爱读报纸的父亲有一天给刘学红读了一篇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这让刘学红又惊又喜——那不正是自己在高考试卷上写下的作文吗!

因为是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注,于是人民日报就从高考作文中甄选了3篇最优秀的作文刊登出来。

其中的一篇正是刘学红所写。3周之后,刘学红顺利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系所录取,她在万分惊喜之中曾多次表示“感谢高考!”

虽然当时的高考分数并不对外公布,而后来在查阅档案时人们才发现,刘学红是以作文99分(当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面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位列北京市文科第一名而被北大录取的。

也就是说刘学红是17年北京市高考第一女状元。她的姓名也随着人民日报刊登的那篇文章而蜚声全国!

在大学期间,刘学红一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把每一门功课都学的扎扎实实,成绩也非常突出。

那时候国家非常需要人才,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来负责分配工作的,刘学红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报,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

从一开始做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到后来担任主编,刘学红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默默耕耘在新闻战线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到中年的刘学红敏锐地意识到势头发展迅猛的互联网空间将大有可为。2000年,她参与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

为了办好这个网站,她多方参与社会调研以确定市场需求和群体关注焦点,还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网站建设理念。

她主张以帮助青年人获得更好的教育、求职创业信息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既紧跟时代脉搏,又符合时下青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媒体。

在刘学红的奔走和努力下,中青在线很快就成长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集新闻发布和青年求职创业服务于一身的多元化网站。

几年后,工作业绩突出的刘学红就身兼二职,既担任中青在线网站的总经理又担任创业研究中心的主任。

成功的背后总是少不了诸多的汗水和付出,刘学红能凭借理想和热爱,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那次改变命运的高考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高考尚存争议,说它让中国的学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也好,说它制约了教育的多样化也罢,我们只能说目前中国还没能找到比高考更为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方式。

刘学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心中有梦,就应当通过不断努力而积蓄力量,当机会来临之时方可奋力一搏,顺势登上人生的巅峰,成功实现个人之理想!

拒绝保送清华,高考703分为何却被美国11所大学拒收?

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诚然,一个人总要有些叛逆的遭遇才好,不然人总会不知不觉地消沉。

世上本没有路,每个人的路都是要自己自荆棘丛中开辟而来。李泰伯是人们口中的"天才少年",是北京高考状元,优秀如此的他却被美国的十余所高校拒绝,一路走来,如今,他对于曾经的磨难报之以歌。

别人家的孩子,人生如开挂

"我的名字取自《论语》第八章,泰伯。"这是李泰伯的自我介绍,自小就博览群书的他对古今中外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同龄人都在嬉笑打闹时,他就可以独自坐在书桌前,捧着一本世界名著津津有味地度过一下午,学习全靠自律,聪明又懂事,小时候的李泰伯便是"别人家的孩子"。

上学后,李泰伯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对于问题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角度,不仅成绩优异,他的爱好也十分广泛,画画、弹琴都是他闲来的,高兴时便自己写曲子,家人的手机铃声都是出自他之手。

同时他还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他是班长、学校学生会、志愿者负责人,身兼数职的李泰伯却从未觉得太过忙碌,对于这样充实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中学校长曾评价他是,"德、才、貌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这几乎教过他的历任老师对他的一致评价,在老师和同学心中,李泰伯就是一个全能型的天才。

这样一位各方面都极为优秀的人才自然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高三时其他同学为了高考而绞尽脑汁、冥思苦学时,李泰伯受到了国内多所名校的保送邀请,这不禁羡煞旁人。

高考状元遭美国11所名校拒绝

高三时,李泰伯拒绝了一众名校的保送,其中清华数学系更是提出全免学费的待遇,但李泰伯仍然没有答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还没有想好未来清晰具体的规划,因而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好每一步。"

清华伸来的橄榄枝在旁人看来是多么宝贵的机会,对于李泰伯而言,高考是证明自己的舞台。

果然天才的能力都是不容置疑的,2010年李泰伯以703分的好成绩荣获北京市的高考状元,一时间媒体疯狂报道这位的状元,犹如众星捧月般地将李泰伯推着"神坛"。

李泰伯此时对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他向美国的11所高校都递交了申请书,满满地渴望去海外拓展自己的眼界。

可结果却使众人都大失所望,这位全面优异发展的高考状元,无一例外地被这11所大学拒绝了。家境本不充实的他为出国留学做了充足的准备,父母也选择全力支持他,但谁都没有料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

看着身边许多远不如自己的同学都留学海外了,李泰伯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会被拒绝呢?

李泰伯被美国高校拒绝的消息一经传出,一时间媒体便开始大肆报道,对他的评价也从少年天才转变为,只会死读书、考高分的呆子,各种应试教育的失败案例等标签也被疯狂地贴在他身上。

外界的质疑声不绝入耳,不明事理的人纷纷嘲笑讽刺他。求学被拒的压力已经使他无力,媒体的胡乱报道又使他深感自我怀疑。

选择清华,重写别样人生

双重压力打击并未使李泰伯一蹶不振,他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情绪,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电子系,受高中物理老师的影响,因而他对IT有着较强的兴趣。同时他认为,将来电子科技一定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自己可以利用所学报效社会。

进入清华大学后,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第二年 ,他就拿到了香港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名额,进入香港大学学习,校方更是为他提供了高额的奖学金,随后他申请进入麻省理工继续研学,获得了电子科技与计算机双学位,留学期间更是作为交换生进入剑桥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深造。

在霍普斯金大学医学院攻读时,他取得了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如今的他主要从事神经学领域研究,并表示现在在等待一个良好的时机,之后很有可能回国发展,现在更多时间精力放在研究方面。

这条求学之路看似十分顺畅,但其间的苦楚恐怕只有李泰伯清楚,承受满满的质疑声进入清华,期间仍能够不忘自己最初的目标。

而被问起当年被美国高校拒绝之事,他只是一笑回答,"感谢拒绝。""感谢"背后的磨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同样"拒绝"也使他再次沉淀,思考自己的未来。

李泰伯的豁达笑对是对当年外界质疑的最好回应,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天才状元的故事,更多的如平常人般的生活,原来他的成就也不是如众人想象的那般顺遂,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他更愿意努力去拼搏,而不是站在原地等待时机。

面对生活的打击,我们都惧怕过,在险峻的峰峦前,我们若因旁人的质疑就望而却步,那便注定只能徘徊在山峦的云迹之下,无缘顶峰的美景。

人生本无高低之分,只因无数的历练才让人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磨炼自古便是成才的并经的关隘,但能够通过关隘而一览众山小的只有寥寥数人,更多的人只会望山兴叹。

有一种人,在他的领域,生来就是超越众生的。再多的磨难、坎坷和曲折,也阻挡不了他的闪耀光芒!命运天然,当承使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他们的每一次蜕变都是承载着满满的志向,遇到的挫折只会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傲气,对于他们而言,永远没有失败可言,一切的磨难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尝试,真正的强者,不会因已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自然也不会因为短暂的失利而一蹶不振。

文章标签: # 高考 # 刘学红 #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