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语文卷江苏_江高考语文卷

tamoadmin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2.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法3.高考全国二卷语文的古诗默写4.2014课标全国语文卷文言文5.高考作文怎样达到55+?6.201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0题第二小题只有4个选项,答案为什么5个选项(一)古文(10篇)1、《劝学》(节选:学不可以已——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

1.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2.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法

3.高考全国二卷语文的古诗默写

4.2014课标全国语文卷文言文

5.高考作文怎样达到55+?

6.201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0题第二小题只有4个选项,答案为什么5个选项

高考语文卷江苏_江高考语文卷

(一)古文(10篇)

1、《劝学》(节选:学不可以已——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

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

4、《陈情表》(李密)

5、《藤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6、师说(韩愈)

7、阿房宫赋(杜牧)

8、六国论(苏洵)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0、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30首)

11、氓(《诗经》)

12、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13、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14、短歌行(曹操)

1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16、山居秋暝(王维)

17、蜀道难(李白)

19、将进酒(李白)

20、兵车行(杜甫)

21、蜀相(杜甫)

22、客至(杜甫)

23、登高(杜甫)

24、登岳阳楼(杜甫)

25、石头城(刘禹锡)

26、琵琶行(白居易)

27、李凭箜篌引(李贺)29、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30、锦瑟(李商隐)

3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了)(李煜)

32、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33、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34、念奴娇 (大江东去)(苏轼)

35、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6、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7、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38、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39、扬州慢(淮左名都)(姜 )

1.《论语》六则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鱼我所欲也 《孟子》

5.曹刿论战 《左传》

6.三峡 郦道元

7.与朱元思书 吴 均

8.出师表 诸葛亮

9.桃花源记 陶 潜

10.五柳先生传 陶 潜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 愈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13.陋室铭 刘禹锡

14.岳阳楼记 范仲淹

5.醉翁亭记 欧阳修

16.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7.上韩太尉书 苏 辙

18.墨池记 曾 巩

19.爱莲说 周敦颐

2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二)古诗词

1.关睢 《诗经》

2.蒹葭 《诗经》

3.君子于役 《诗经》

4.陌上桑 汉乐府

5.龟虽寿 曹 操

5.龟虽寿 曹 操

6.观沧海 曹 操

7.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 潜

8.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 潜

9.木兰诗 北朝民歌

10.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2.使至塞上 王 维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 李 白 15.渡荆门送别 李 白

16.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 李 白

17.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李 白

18.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9.黄鹤楼 崔 颢

20.望岳 杜 甫

21.春望 杜 甫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2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2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2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7.观刈麦 白居易 .26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寞)

2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9.雁门太守行 李 贺

30.赤壁 杜 牧

31.泊秦淮 杜 枚

32.夜雨寄北 李商隐

3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4.忆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35.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 煜

36.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3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38.登飞来峰 王安石

39.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4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逞) 苏 轼

42.醉花阴(薄雾浓去愁永昼) 李清照

43.游山西村 陆 游 44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5.过零丁洋 文天祥

46 别云间 夏完淳

47.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48.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49.论诗 赵 翼

5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1商鞅立信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2田登为郡守

  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因他人触犯他的名字而愤怒,触犯的人必定受到鞭打,于是整个郡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放花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 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谚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源于此。

3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

4伊犁凿井

  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不过取水需要绳子罢了。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彻不荒谬的。

5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了。

6蛇衔草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7王充博览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书铺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

8.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

9.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10.吕僧珍为官

吕僧珍当官,不偏爱亲戚。他的侄子把贩卖葱作为职业,在吕僧珍回到故乡做官时,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做官。吕僧珍说:“我承受国家重大的任务,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效的。你本来有正当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请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呢?你只应当赶快回到葱店里。”吕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是官府的房子,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搬迁它来扩大我私人的住宅呢?”

11.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12.自护其短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坐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后果。

13.砚眼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到了邸府后,让仆人前往,用二十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原因是这个砚台好的地方就在八哥眼。

14.米芾索帖

米芾诙谐机智,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在真州,米芾曾经在船上拜访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给米芾看。米芾惊叹这幅作品,请求用他的画来换取《王略帖》,蔡攸认为很为难。米芾说:“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这个江中死去。”于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将东西给他。

15冯相与和相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新买的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伸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个铜钱。”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

16.张溥好学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三遍,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像这样勤劳刻苦呢?”他回答说:“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各方来索取的人,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此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就很高。

17.牧童指瑕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奴隶,织布应当去问婢女。”确实是这样啊。

18. 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逃避?"(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19.食粥心安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个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留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让他的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是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之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 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意,而是因为我吃粥心里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安心的吃这粥呢?”

20.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太守。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常称赞他。

21. 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当天内史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十分孝顺的人的报答。

22、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23、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去见一个看相先生,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想问个究竟。这算命的指着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于是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而被免官。

24、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27、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28、 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看见一个女孩蓬头垢面 ,看起来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负侮辱,痛不欲生。赵良愤怒地控制不住,径直到了那个村庄,寻找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侮辱没有过错的女孩?”一个恶少虎视眈眈地说:“关你什么事?”赵良瞪大眼睛骂道:"你不是人,只是只禽兽。”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锋利的刀刃已经插进了他的心脏,立刻倒地了。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恶少的耳朵以警戒众人,并警告他不能再为非作歹了!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法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的古诗默写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014课标全国语文卷文言文

不会

我也是今年的考生 前几天刚背完这些 如果你把这些都背会了

5分就到手了 加油!!

一、新大纲要求必背的古文(10篇)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1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1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16.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17.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1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24.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

2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2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2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3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3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3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3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40.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4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4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二、新大纲要求必背的古诗词曲(30首)

4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4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4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4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49.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5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

5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归园田居》)

5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5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5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蜀道难》)

58.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9.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6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65.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6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

6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68.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6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7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7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7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75.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6.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78.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79.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80.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81.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8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8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84.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

85.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8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8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89.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90.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9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

92.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9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9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9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9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0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0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10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10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高考作文怎样达到55+?

1. 2014全国标准卷一语文答案

2014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答案语文答案 1.B2.C3.D4.C5.D6.A7.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答: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9.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10.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威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2)答: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3)答: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4)一答: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2.(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答: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答: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4)答: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13.C14.D15.B16.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17.示例: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2. 2014全国卷1语文必背篇目

新课标高考语文要求背诵默写的64篇(首)古诗文目录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3. 2014全国标准卷1语文答案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

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完成5,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对于中国并不贴切,那就是网络阅读, ,本来说存一年第Ⅰ卷一,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为什么直到明清,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哈尔滨至北京, 。19世纪以来,他就很兴奋,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在技术条件完备,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视野更加开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

①能够对文字、(9分、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③与传统阅读相比。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7题。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D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听三方面的内容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依然是个问题、看、开放性和互动性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二,在中国古代。B.他家离铁路不远,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草长莺飞,吸引力更强。”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 、影像:“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木为主要材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风声鹤唳。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也更直观,信息更加全面、(12分,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但这是有风险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D.霰弹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bì)2.下列各句中,很少使用石材,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先进的玉石文化,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 。其次,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3.下列各句中、,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更逼真④提供读。秦朝修建阿房宫,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但更深究其故。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C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因此,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影响力更大,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时至今日,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展开。

4. 2012课标全国高考 语文文言文

(一)文官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

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

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

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

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试题答案

4.D 5.C 6.A

7.(10分)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5. 高考全国卷2语文必背古文

《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曹刿论战》-《左转》《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出师表》-诸葛亮《桃花源记》-陶渊明《三峡》-郦道元《马说》-韩愈《陋室铭》-刘禹锡《小石潭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爱莲说》-周敦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关雎》-《诗经》《蒹葭》-《诗经》《观沧海》-曹操《饮酒》-陶渊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次北固山下》-王湾《使至塞上》-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李白《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观刈麦》-白居易。

6. 高考

初中50篇:? ? 文言文16篇?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4《左传·曹刿论战》?5诸葛亮《出师表》?6陶潜《桃花源记》?7郦道元《三峡》?8刘禹锡《陋室铭》?9范仲淹《岳阳楼记》?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5﹡?韩愈《马说》?16﹡柳宗元《小石潭记》? ? 诗词曲34首?17《诗经·关雎》?18《诗经·蒹葭》?19曹操《观沧海》?20陶潜《饮酒》?21王勃《送杜少 ? 府之任蜀州》?22王湾《次北固山下》?23王维《使至塞上》?2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5李白《行路难》?26杜甫《望岳》?27杜 ? 甫《春望》?2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0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2白居易《观刈麦》?33李贺《雁门太守行》?34杜牧《赤壁》?35杜牧《泊秦淮》?36李商隐《夜雨寄北》?37李商隐《无题》?38﹡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9李煜《相见欢》?40范仲淹《渔家傲》?41晏殊《浣溪沙》?42王安石《登飞来峰》?4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4苏轼《水调歌头》?45陆游《游山西村》?46辛弃疾《破阵子》?47文天祥《过零丁洋》?4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9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50龚自珍《己亥杂诗》高中14篇:?文言文5篇1荀子《劝学》?2庄子《逍遥游》?3韩愈《师说》?4杜牧《阿房宫赋》?5苏轼《赤壁赋》上文言文9篇?6《诗经·卫风·氓》?7《离骚》?8李白《蜀道难》?9杜甫《登高》?10白居易《琵琶行》?11李商隐《锦瑟》?1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14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 文言文16篇?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4《左传·曹刿论战》?5诸葛亮《出师表》?6陶潜《桃花源记》?7郦道元《三峡》?8刘禹锡《陋室铭》?9范仲淹《岳阳楼记》?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5﹡?韩愈《马说》?16﹡柳宗元《小石潭记》? ? 诗词曲34首?17《诗经·关雎》?18《诗经·蒹葭》?19曹操《观沧海》?20陶潜《饮酒》?21王勃《送杜少 ? 府之任蜀州》?22王湾《次北固山下》?23王维《使至塞上》?2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5李白《行路难》?26杜甫《望岳》?27杜 ? 甫《春望》?2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0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2白居易《观刈麦》?33李贺《雁门太守行》?34杜牧《赤壁》?35杜牧《泊秦淮》?36李商隐《夜雨寄北》?37李商隐《无题》?38﹡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9李煜《相见欢》?40范仲淹《渔家傲》?41晏殊《浣溪沙》?42王安石《登飞来峰》?4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4苏轼《水调歌头》?45陆游《游山西村》?46辛弃疾《破阵子》?47文天祥《过零丁洋》?4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9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50龚自珍《己亥杂诗》高中14篇:?文言文5篇1荀子《劝学》?2庄子《逍遥游》?3韩愈《师说》?4杜牧《阿房宫赋》?5苏轼《赤壁赋》上文言文9篇?6《诗经·卫风·氓》?7《离骚》?8李白《蜀道难》?9杜甫《登高》?10白居易《琵琶行》?11李商隐《锦瑟》?1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14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7. 新课标2013全国高考语文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的年代》)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0》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美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

201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0题第二小题只有4个选项,答案为什么5个选项

谢邀~~

个人简历:2021湖北新一卷考生,高考语文138分,模考作文稳定在55+,预估高考作文近满分;

俗称“得高考者,需得语文;得语文者,作文为重”,虽不少同学吐槽“构思作文花了20分钟,写作文只剩半小时”、“没时间构思了,连论点都没想好”;

但学长温馨提醒您:“其实,高考语文作文55+很简单"。

  

那作文的审核要点在:文采+审题+立意+结构+素材+卷面;

  高分作文无疑是:审题正确无误+立意新颖深刻+内容充实丰富+语言高级优美+整体漂亮吸睛。

首先,要有出题人思维,即高考作文究竟想考查我们什么?

虽是应试教育,但核心考察点在思与写,如议论文关键在于思想深度和逻辑;

  简而概之,即:新颖独特的观点+鲜明简洁的文体+合理美观的谋篇布局+“深刻”简明的主旨。

 

 所谓谋篇布局,其实就是让我们有次序有逻辑地去把一件事讲清楚,结构的表象是“次序”,内在是“逻辑”。

因议论文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所以步骤是审题 — 立意 — 行文。

近些年的材料呢,越来越倾向于“时评类”,就是给你一个现实的场景,让你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审题要“快、准、好”,先得有换位思考的思维,清晰地提炼出观点,记住准确的就是最好的;

所谓的“跑题”,即选题与材料无关。

立意呢?

立意:胸有“成竹”气自华,内涵紧扣真善美,彰显青年人的气息,如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未来期许等,并由小到大,个人~~社会~~国家,时刻谨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里很多同学有误解:作文辞藻华丽,就能得高分吗?——错!!!

有逼格的名言名句多,这篇作文就有格调吗?——错!!屎盆子镶金边!

虽好文章的评定标准是“丰富、深刻、有文采”,但有文采的前提是你立意准确+逻辑清晰。

随后,便是颇重要的行文,请谨记大道至简,最好“朴素的外表之下,蕴含着清晰深刻的作者观点。”

  所谓议论文,就是考验论证,步骤即:引-议-联-结(由头引子—中心论点—分论点123(—升华/补充/辩证)—总结、重申中心论点)。

  第一步:理清思路,列提纲。

“黄金法则:what——什么事件引起了你的讨论(呼应材料),你的观点如何?

why——你为什么这么想(给出观点的理由)?

when——以前或现在有什么例子?

where——哪些地方(情况)适用你的观点?

who——人物素材是什么?

how——结合自身以后如何去做?”

  第二步:结构“惊艳的标题+凤头+猪肚+豹尾”。

话讲“题好文一半”,最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而然的引用+对偶句,押韵式最妙,吸睛的同时,秒“勾住”阅卷老师的心。

举例如下:《守之,必不唐捐》(改编自胡适的“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语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引用王湾《次北固山下》诗句,以帆喻书,可谓妙用)

其次,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短小、漂亮,恰似“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比如狄更斯的《双城记》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猪肚”论证呢?

则需巧用举例、对比、道理、比喻,大“点”化小,步骤: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也许,“写作之难,便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过渡段,或可用: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

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最后,结尾有三种写法:呼吁,总结,升华;好的作文结尾又被称为“豹尾”,呼应开头、点明中心、收束全文,讲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若有“言已止、意未尽,余味无穷、引人深思”效果,则属上佳。

  万能结尾举例如下:

罗曼罗兰曾说过,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xx之风,山高水长。(改编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啜饮好书的甘露,悟……(比喻手法,新颖别致)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古代禅师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皮日休

史铁生“皈依不在天堂,皈依就在路上。”

请注意:真情流露,前后勾连,首尾呼应。

当然,卷面也很重要,一手漂亮的字体加分不少哦!

卷面要工工整整,横平竖直,字体正楷上佳,最好没有涂改的,总字数建议在850~900字,段落控制在7~10个自然段, 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布局合理,匀称美观。

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趁着还可以努力学习的时候努力吧!!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干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

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宇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翠《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选项是

10.(7分)①(3分)C

②(4分)DE

明白了吗?

文章标签: # 分析 # 内容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