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文言文300词_高考文言文必背74篇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作文300字高中2.2015高考语文文言文3.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4.高考语文300实词,到底有必要背吗5.文言文李将军列传词语6.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7.高频文言文2010江苏古文作文原文: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2010年高考已经结束,高考过后大家对于满分作文的关注度是在升温的,近日,2010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揭晓,此次的满分作文有一篇是文言文作文,专家对这篇高考文言文作文的评价也是很高
1.文言文作文300字高中
2.2015高考语文文言文
3.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4.高考语文300实词,到底有必要背吗
5.文言文李将军列传词语
6.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7.高频文言文
2010江苏古文作文原文: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
2010年高考已经结束,高考过后大家对于满分作文的关注度是在升温的,近日,2010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揭晓,此次的满分作文有一篇是文言文作文,专家对这篇高考文言文作文的评价也是很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0江苏古文作文原文吧。
江苏高考作文文言文原文:《绿色生活》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状。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识豜豭。每啮毚臑,然竟不知其夋兔。方彼之时,窋诧之态,非闠闠之中所得见也。
今北方久熰,瀵氿甃眢,坌坲坲,焘天幠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尽走。欲苫不能,啼口立啾啾。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楩焚樟,岵之为屺,睇眄之下,万山尽屼,百尺篔簹,化为竹著。於彼幼蛇,匌不盈寸,巴蛇王虺,尽化柈馐。玈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徕贾,以丰其赀。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此天灾也?人祸也!河海黟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刂]竹,彍弮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飞,蚁不得宭,髬髵不见。此天灾也?人祸也!
翕合沴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网法,下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北国井冞,阵主复至,当与孔张俱歾。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叹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诮己而诼共工。未之可也。闤闠所趋,不可恈恈。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娿之徒,弃不婟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柳榆其秝。苾葌柅柅游屮葳蕤,见柳而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之车,斐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鸟不惊人,鲋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今吾执笔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当唪唪,攲枝水上,当复驾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於树下,延於砖祴,搤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几株。燠热之时,而可摘菱冣菂,爇之为饘,以奉亲房。
王云飞《绿色生活》译文
初生小孩,只知喝牛的奶;到二十岁,不知牛的形状。肥壮的猪,每天吃它的肉;到了成年,不能分辨公母。常常啃吃兔肘,然而最终不知完整的兔貌。在那时候,惊诧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现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尘埃飘拂,遮天蔽日。土地枯裂,缝隙大可容人。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在这样的水灾中,草舍都被冲走。想修缮而不能,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这样的异象,并非上天的罪过。
君不见砍伐树木焚毁森林,草木葱郁的山变得荒芜。极目远望,万山都光秃秃的。百尺高的竹子,做成了竹帛书纸。对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与)剧毒蛇王,都成为盘中美味。追捕杀气,直上瑶池。贫穷之地招徕商贾,以增加他们的财富。然而方圆数里,萝卜不能生长,九天之上,星河不能看见。
哎!漫山遍野都设下天罗地网。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河海黯然失色,浊浪仍然滔天,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砍木伐竹,张弓等兽,以至鹿不能逃,鸟不能飞,蚁不能居,……不能看见。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
开合浊气,整天飞扬。天不再蓝,水不再清。没有乌云,天空为何阴暗?旭日升起,照耀无光。看人间,鸟飞不敢落下,少见野兽奔跑,在这样的时候,哪里是青天?
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然而,国家制订法令,民众几个遵守,就不知道了。
而今天下多灾多难。北国井枯,(即使)阵主又到,(也只)当与孔张一齐自刭;南疆大水,(即使)大禹还活着,(也)只能扼腕叹息。人们不归罪于自己而归罪于干旱,不责备自己却责备天神。不可这样做啊!街市信步,不能够悠闲,应当想到子孙后代,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结果的严重。然而力行改变,则是那些当权者要思考的。犹豫小人,弃不足惜;国家蛀虫,逃必追究。
我所梦想的是,河流清澈,杨槐青翠,田园秀丽,柳榆葱笼。芳树丛丛野草茂盛。看见柳枝,但人们不折;看到草坪,但众人不踏。每天驾着马车,飞扬在街巷之间,眼睛不再昏暗,鼻子不再堵塞,鸟不怕人,鱼游悠然。
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同)是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现在不能悔悟,遗祸子孙。应当作长远之计来福荫万代。
今天我在此执笔,所梦想的是,屋旁长有早蟠桃一株,今当吟唱它的枝斜垂水边,应当再驾小舟,拾起它落下的桃子,放在帽里。坐在银杏树下,观看儿童在树下嬉戏,……,扼腕叹惜水中没有种植棱藕几株。炎热的时候,就可以摘菱采莲,烧煮莲粥,奉给亲人。
2010江苏高考作文:“古文奇才”现身 理科“王生”是也
江苏一位考生用古文写成2010江苏高考作文让大家都很关注,近日,这位2010江苏古文奇才现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10高考有位古文奇才
连续报道
“你们登的那篇文章是我写的!”昨天中午,本报96096的热线响起,本报一直追访的神秘“古文奇才”终于现身——他叫王云飞,是如皋中学高三(12)班的学生。在记者的要求下,他重写了那篇已成众人瞩目的考场作文并传真过来,经鉴定,确是“真品”!
2010江苏古文奇才来自如皋中学
名叫王云飞
一牛
他竟然是理科考生,高考(论坛)总分384分,想学机械自动化
二牛
他喜欢古文,把《资治通鉴》都翻烂;但也喜欢魔幻小说《诛仙》
三牛
他文武双全,双截棍舞得很棒,五音不全却就爱唱《精忠报国》
他自己说
上考场前,就打算写文言文了
作文写了一个半小时
自己心里也没底
“你真沉得住气啊!为什么‘呼唤’这么久还不和我们联系啊?”面对记者的疑问,王云飞笑了:“ 其实6月22日第一篇报道出来后,我就看到了,但我心里有点疑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写的。”一直到6月24日见报的那篇稿子里面引用了四个字‘罅可容人’,我才确定了,是我写的!所以就给你们打电话了。”
让记者惊讶的事情一连串:王云飞其实是理科生,而且高考成绩挺不错,总分384,高出本一线29分。数学157分,语文124,英语(论坛)98,小高考加分5分,物理A+化学A。
为什么考场上要写文言文作文,还用了那么多古体字?“去年不是媒体报道过有学生高考作文写甲骨文的吧,我也想写写看。高考前一天晚上,我还跟妈妈说,我要冒险了,我要写文言文。妈妈说,行啊!所以我做语文基础知识时特别快,差不多就1个小时, 作文写了一个半小时,写时还打了草稿,再往上誊写。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但心里也没底。不知道阅卷老师看了怎么想。”
长在农村
喜欢古文也喜欢《诛仙》
王云飞的家在江苏如皋下原镇一个叫文庄村的地方。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外打工。高考完,特意给儿子买了台电脑。“我是高一才对古文感兴趣的。一开始看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骈赋什么的。后来自己买了《史记》和《尚书》,看的也是断断续续的。学习一紧张,就落下了。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去翻王力的那本《古汉语常用字典》。这本字典已经被他翻得破破烂烂,掉了页。王云飞不止爱看古文,“有时书店去逛逛,蹭书看。特别爱看玄幻小说像《恶魔法则》之类的,估计堆起来有一米多高。《诛仙》七本,我也看了四五本。”
书读多了,王云飞自己也常常写写。周记啊,小作文,甚至考试作文,都尝试过用文言文。“高中有次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是《等待》,我写了篇武侠小说。我们语文课本上有个古诗叫‘莫愁’,嫁给一个姓卢的人家。我就虚构了一个莫愁的夫婿叫卢家驹,江湖上传说天山雪莲能增长功力,他就和人家去争夺。一大群人都在等待雪莲开花,而莫愁却在家等卢家驹,等得望穿秋水,卢家驹突然醒悟,就回去了。最后只得了50分,我有点不服气。”
王云飞还常常写点文言文小故事。比如仿聊斋的一篇《王虺(音“回”)》,王虺的意思就是很大的蛇。讲的是江宁一个望族公子,跟好友上山游玩迷路,遇到一条大蛇,又来了一只凤凰,凤凰要吃蛇,公子拊掌叹息,后来凤凰走了,救了大蛇一命。大蛇为感恩,变作美女一直扶持公子,幸福一生。“大家看了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王云飞爱好写作,却不只是用文言文,现代文小说也爱写。“我还投过两次稿给《青年文摘》呢,可惜都石沉大海了。”
文言文作文300字高中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2008年11月第一版
2009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25 0:01: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
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考试对象为2009年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
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别从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
1.1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3.鉴赏与评价
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3.2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选材立意
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主旨明确。
4.2结构布局
4.2.1结构完整、严谨。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
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3.2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四、考试细则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
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
阅读80分(现代文约占38分,文言诗文约占42分),写作70分。
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附录:
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二、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属 字,初高中重复收录。
巧辨文言虚词
一、文言文虚词的考察对象
今年的考试大纲把文言文虚词减少到18个,他们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夫、与、则、者、之。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文言文虚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一般的考察方式有:
(1)从下面四组虚词中,选出用法和意义一样/不一样的一项
(2)选出下面对加点词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
(3)选出下面四个选项中和其他三个选项不一样的一项
三、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捷径
下面我们将告诉同学们一些解答虚词题的小技巧,怎样在已经有一定虚词积累的基础上来做虚词题呢?
一、原文代入法
当你不理解一个虚词的含义的时候,你可以猜测,揣度(有的题目的选项提供了虚词的答案),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或原文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个含义放到原文当中去检验。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益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二、结构分析法
我们知道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这一规则不仅仅适用于实词,也适用于虚词,同时有些虚词在句子结构的某一个特殊的位置,决定了这一虚词的常规用法。比如都在宾语前,可能就都是和宾语构成了介宾关系;在句首与其他词语关系不大,可能就是连词。
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三、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上下文,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四、辨别标志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虑,可能要结合几种分析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超级体验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为”和“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答案9.D(前“为”为“做”,后“为”为“给”。前“以”为“因为、由于”,后“以”为“用”。)
解析从语法结构分析,第一个“为”在名词前,第二个在动词前,很显然是不同的用法;两个“以”都在句首,充当介词,可以利用语境和代入法来判别意义的不同。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015高考语文文言文
1. 中学生文言文日记,是励志的300字左右
某日而记
朝至,吾慵而起,慢衣缓着,铺榻叠衾。欲拖沓往漱室而洗梳,然漏箭催声,不由身行激起,速漱口洁面,瞥镜里容颜,欲放欢却已无嫣然矣。
奔而往公车小亭,侯车到来,车至,集亟而上,做前仆后仰时驻时进而往之,吾立箱中,思古之及笈棋琴书画雅趣盎然念今之妾身英科数社枯燥无味,由是悲从中来。
车轮向前,学馆已近,吾于车中手持箱里悬把,睨箱外车流,乃复思朝代往奔如驷白马之乘车中载君驰往隙间已无返哉!妾身以生于时长于此,唯有奋取思进,方无畏时代似群驹之宏奔以没妾身!
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较难之处,我译一下:1.“漏箭”古代放在漏壶中用来记时的标尺,文中指时间。
2.“瞥”匆匆看一眼。
3.“集亟”‘集’聚集、‘亟’急、赶快,在文中应指两层涵义A 众人聚集在侯车亭等车B 公交车来了众人急切的动作。
4.“做前仆后仰时驻时进而往之”指乘客随公交车的颠簸而前后摇摆着,公交车一会儿停一会儿开地前往学校。“之”指学校。
5.“睨”斜视,这里做中性词解。
6.“乃复思朝代往奔如驷白马之乘车中载君驰往隙间已无返哉!”于是又想到时代发展就象是一辆用四匹白马拉的马车,马车中载着你快速地向山间的缝隙里奔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啊!
7.“方无畏时代似群驹之宏奔以没妾身!”才能不怕社会的发展就象是万马的雄伟奔腾把自己给淹没!
2. 用古文写一篇三百字的高考励志的文章于是心底深处的那些梦想,从不曾磨灭。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知道自己走进了一个囚笼。
像是那远古时期的楚国遗民,与他们的三闾大夫一样,佩长铗,冠切云,饮坠露餐落英,有着干云的立项满腹的诗书一身的傲气,却也只能任风尘遮蔽一身的白衣,低头走进那座牢笼。 楚囚最是悲哀,我一直固执的这样认为,因为他并非卓尔不群,却一直太过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者,总是要比凡人承受更多的痛苦。 高三时所有的年少轻狂,都在2008年分数发布的一瞬间化为一场巨大的讽刺。
我曾信誓旦旦地说即使是高三,也不值得我放弃所有的兴趣理想去成就一个单薄的分数,于是我的小说本上一年内多出了三万多的字数。可是真正看到分数的时候才知道,计算机荧幕不会体谅你的绝望,也不会理解宣判时的悲凉,那一瞬间,梦想中渴望了十几年的那一片湖光塔影,距离我如此遥远。
没有人会想到我落榜,面对所有人的错愕与惋惜,我却知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切的一切,只能自己背负。 无所谓心情,难过悲伤对于我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不出门,不接电话,不回短信,不上线,拒绝所有人的关心与安慰。
那就复读吧,如果心里还有梦想,如果,还不愿意向失败低下高昂了十八年的头。 父母都不赞成我复读,妈妈怕我的心理承受不住,爸爸甚至认为以我高三漫不经心的状态,再复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只会比第一次更糟。
整整两个月,家里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我和爸爸不停地吵架、冷战,争论者毫无意义的谁对谁错,眼泪总是替代了一切能发泄出的欲望,而窗外,夏日的阳光正明媚的眩人眼目,我的朋友们正在全国各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最长最美好的假期。 最终我还是赢了,如妈妈后来对我说的,从没有人能改变我做出的决定,从我小时候起他们就知道。
要不要回原来的班上,我也曾一度犹豫。 在我看来,愿意复读的人是猛士,愿意来我们班上复读的人是真的猛士,已经在我们班上经历过一年高三深谙其黑暗艰苦还愿意再来一遍的人,就只能用圣斗士来形容了。
在后来的高四,无数次,大家在交完卷子筋疲力尽后感叹着对我说,你真的太勇猛了你当初怎么有勇气回来再受一遍折磨啊,我也同样筋疲力尽地哀叹说,我也不知道啊我一定是疯了。 记得同宿舍的舍友曾出给我一个上联让我对: 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巧妙的事件与人名的结合,张杨兵谏,倚天屠龙,我最爱的金庸。而我对出的下联,出自《射雕》,却是对自己当下处境一场彻彻底底的嘲讽:在我的中学这片旧土上,班主任孙老师没有变化,我也依然待在同一个地方无法向前。
附中故地,孙不二,王处一。 那时我的朋友们已经在大学里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而我在与去年如出一辙的填涂讲评中体验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总是想起那本不相干的一句;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高四的学习生活,可以此一句话完整概括之。
在同班同学看来,复读生们总是比他们幸福的吧。可以逃学、请假、迟到、早退、上课不听、不交作业还永远拥有睥睨群雄的成绩。
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是啊,假如你不曾经历那样的失败,假如你不曾看到在模考中从来没超过你的无数同学们带着比你优异的高考成绩昂首走进大学而且你永远没有翻盘的机会——因为你们再也不会有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的时刻,假如你不曾在回来之后看到初生牛犊般的应届生们依然能够考出比你高的分数。 那种质疑自己价值的恐惧感,没有复读过的孩子们永远不会理解,我也希望你们一辈子都不要理解。
去年冬天我又一次参加了北大的自招,又一次在希望燃起之后遭遇了深深的失望。去年夏天是我先放弃了她,她随即以前所未有的惨淡分数宣判了我变心的代价。
于是我回来,从头开始,希望于事仍有裨益,再伤心再沮丧,心底却一直有着最自欺欺人的小小安慰:这是我跟她的缘分未尽啊,我毕竟又多了一次追逐她的机缘。没想到,这次却是她放弃我了,知道自己笔试未过的那一天,我从中午十二点哭到了凌晨一点,一遍又一遍地想,难道从小听到的那些我只应该属于北大的赞誉就只是一个一触即碎的浅薄的玩笑?难道是北大在用最残忍的方式报复我填报志愿时的心志不坚幺?这条看不见丝毫光明的路,我还要、还能坚持下去幺? 可退路已经被自己截断了。
记得曾经听一个同是复读生的姐姐说,复读生是原地踏步的,没有改变,没有进步,所以大家听课的时候我可以睡觉,大家做题的时候我可以看小说,重来第二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我发誓,若我像她一样,彼时已经拿到自招加分,我也一定是这样的想法,并且从那一刻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再用菜夹馍和煎饼委屈自己——那是我将近一年的中午饭和晚饭,为了节约时间。可是我没有她那么优秀,所以我只有更加努力,中午离开教室的时间从十二点半拖后到十二点四十五,大家。
3. 高中生文言文自传300字带翻译小女不知何许人也,癫狂无度,昂昂自若。现年十四岁,居于深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寝。性嗜玩,忙碌而不能常得。小女知其如此,或置作业于不顾,期在必累,既累而退,曾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环视闺房,破乱不堪,或忙于收拾,焕然一新;或两眼一闭,懒于动弹。怡然自乐,晏如也。
入校常跑上跑下,难得一闲,经纶事务,有时极累。学业繁重,作业堆叠,摇摇欲坠。或胆小如鼠,便失机遇。忙至几欲崩溃时趴桌小睡,且欲与清闲者等不可得,安求其能事事如意也?但求学业有成,锻炼自身,混于人才济济之社会,期在混出模样,不至于面目全非。
常著文章自娱,以示己志。目标较为明确,奋发进取。欲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实现。
闲时常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恩情记于心,仇恨清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忘怀得失,逍逍遥遥,以此自终。
赞曰:东晋陶渊明有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苹果著此文,以乐其志。
4. 来篇300字左右的文言文自传~(本人高中学生)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1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
5. 求一篇300字左右自己写的文言文作文,题材不限夫人者,天地之灵,万物之精也。聚神而思之,故能飘飘然於天地,而凌驾於万物之上也。然光阴往来,天地变更。神州之故旧,今人得之而论者,鲜矣。余尝思之万千:今人之幽思,起於先秦,发於春秋。而今之中国之文人,多好格律,喜唐宋。然诸子之言,犹危楼之本也,唐宋之篇,乃内饰之珠玉也。虽有万千华彩,不得根基以固,安能饰之於广厦之上,列珍於万金之堂者乎?故古人以经籍为志,勤学不辍,博思广议,乃有名篇。学而能一,此今人之所不如,余乃所不喜一也。
风雅之篇,虽简词陋语,然诗者之志,凌然於卷篇之上也。何然?民之朴素,犹白雪新映,桃花初开。虽有微瑕,然不足害本也。故有黄鸟相鼠河广之怒,卷耳蒹葭凯风之念。文质或如垂天之翼,奋发昂扬;或如玉璧含光,深而不露。故详加研味,读之虽易,而思以诗者之念,得其意甚难矣。至如魏晋之五言,汉唐之乐府,亦以此论之,则情发於志而吐,感怀於心而书。以篇章者,虽百万言,然可读者,犹海之针矣。而今人之诗也,珠玉丽饰於外,瓦砾填实其中。或以藻言乱体,或以杂语间章。或无情而感,或有志未思。章句虽丽,不能饰之以朴质;构思虽雅,不能巧言於词字。如繁花养目,详览必厌;芬兰沐鼻,吐纳呕哑。故三百之篇,号为诗经;宫采之言,名为乐府。文之以附志,今之诗者远矣哉。此余乃所不喜二也。
今人多享盛世,少历变革。情志之思,发于肤毛。而多历之士,或深藏於岩穴,或掩志於喧市,幽思未发,而百年已至。且逐利富家,未有闲暇。故书以皮毛,画以描摹。昔平子两京,故以十年。左思三都,共以一纪。格律虽小,平仄交错,骈偶之数,精字炼句,诚然难哉。又如古风之气,巍巍然以峻岭,飘飘然似风发,苍劲有力。至如离骚,丽饰以舒志,迎风而采言,则章句严密,上下一体,志词交错,如无暇之璧,内质纷发。刚锐之刃,英姿内敛。芬草多而不乱,志气扬而不俯。诚然万金之字句,天降之篇章也。
余尝喜旧史,观之古人以贤臣而兴,以佞幸而亡。乃合书太息,不能自已。又喜庄子之言,列风而行,然凡尘之索,不能自解。故观雪而叹,冯花而思。忽喜於新雪之明翠,芬华稍现,则逝以春水。然洁朴之质,飘洒之丽,又如凡尘之和氏,紫殿之太阿也。故以雪字而称,而以映字名之,以写暂怀之志,发长久之思也。
区区之言,寡识陋意,大言炎炎,下笔糠糟。恐遗笑於大方耳。
映雪堂序
这个id原名映雪狂士
6. 文言文作文300字礼仪文言文
一天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写作文,为了不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便说文体不限,并补充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文言文。
小明灵机一闪,眼前亮出那篇成名之作《赤兔之死》,便在作文纸上挥洒一番。
第二天,小明便被叫到办公室,老师问:“你这是什么文章啊?”
“文言文!”小明很自信的说,“您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不耻下问。”
“好,那我可真要请教请教,这个字怎么念啊?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小明定眼一看,他也不认识,“哦,这是通假字,对,通假字!”
师:“好,那这个句子呢?怎么不通啊?”
小明嘴里念叨一阵,便说:“这个吗'''''''这是特殊句式,是宾语后置,状语前置!”
师:“好,好,那下面,两行字,一标点也没有啊?”
小明头上开始冒汗了,最后来了一句:“这是省略句,标点省略了,啊,省略了'''''''我的作品从来都是‘文不加点’的!!”
7. 急需一篇文言文日记,300字吾碌碌无为 饱食而终日.不善观终日锱铢事.故无从书记当日之事.兹以闲言聊表心志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lǎn同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尖而高的山,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1. 2015高考文言文17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
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
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2. 高考语文需要背那些文言文1《论语十则》(孔子)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关雎》18《蒹葭》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22《行路难》(李白)23《观刈麦》(白居易)2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25《水调歌头》(苏轼)26《赤壁》(杜牧)27《泊秦淮》(杜牧)28《江城子》(苏轼)29《望岳》(杜甫)30《春望》(杜甫)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32《使至塞上》(王维)33《过零丁洋》(文天祥)3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5《雁门太守行》(李贺)36《夜雨寄北》(李商隐)37《无题》(李商隐)38《相见欢》(李煜)39《渔家傲》(范仲淹)40《浣溪沙》(晏殊)41《登飞来峰》(王安石)42《游山西村》(陆游)43《破阵子》(辛弃疾)4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46《己亥杂诗》(龚自珍)47《次北固山下》(王湾)4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4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5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51《劝学》(荀子)52《逍遥游》(庄子)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55《赤壁赋》(苏轼)56《氓》57《离骚》(屈原)58《登高》(杜甫)59《锦瑟》(李商隐)60《蜀道难》(李白))61《琵琶行》(白居易)6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3《虞美人》(李煜)6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展开。
3. 2015高考文言文17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4. 2015高考文言文17篇《明史·李东阳传》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京城。
四岁能写直径一尺的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来放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奉诏命进京学习。
天顺八年,十八岁,成为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积功晋升任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计几千言,把他呈献给朝廷。
皇帝称赞写得好。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他奉命前往祭祀。
回来后上书说: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秋天的庄稼没有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
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仓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欠缺几年的薪俸。
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地区贫弱,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怎么经受得起!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虽则久处官府,每天审理奏疏,尚且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费用无常,差役频烦,赋税重叠。
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都宁不去。权势之家豪门大族,田产跨郡接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
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之徒,托名皇亲仆从,常常在水陆要冲和都会之地大开店铺,搜刮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百姓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
民间的情况,郡县不能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中的皇帝不能知道。开始于容易隐瞒,形成于蒙蔽。
容忍隐瞒的祸患开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祸患就很深了。臣在山东,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
虽然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而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被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罢除。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
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绝对有必要施行。 皇帝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
这时,皇帝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献忠言以供皇帝采纳,对于时政的阙失必定尽言极谏。
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多交托给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
5. 2015年高考文科语文要求背的古诗词,文言文有哪些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一)古文(12篇)论语(《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 寡人之于过也 《孟子》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 《荀子》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从“廉颇曰”到“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 《兰亭集序》 王羲之滕王阁序并诗(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师说 韩愈阿房宫赋 杜牧秋声赋(节选:从“余曰”到“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六国论(节选:从“齐人未尝赂秦”到“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赤壁赋 苏轼(二)古诗词曲(12篇)渔父 《楚辞》蜀道难 李白登高 杜甫琵琶行 白居易锦瑟 李商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长亭送别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王实甫。
6. 2015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情景含答案13.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4.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7.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8.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9.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20.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3.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5.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7.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7. 2015年高考文科语文要求背的古诗词,文言文有哪些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
(一)古文(12篇)
论语(《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
寡人之于过也 《孟子》
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 《荀子》
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从“廉颇曰”到“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滕王阁序并诗(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
师说 韩愈
阿房宫赋 杜牧
秋声赋(节选:从“余曰”到“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
六国论(节选:从“齐人未尝赂秦”到“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
赤壁赋 苏轼
(二)古诗词曲(12篇)
渔父 《楚辞》
蜀道难 李白
登高 杜甫
琵琶行 白居易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长亭送别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王实甫
8.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背篇目我只有江苏省的(各个省应该差不了太多吧……)
苏教版
2012江苏《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篇目
1 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2 师说
3 赤壁赋
4 阿房宫赋
5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
8 蜀道难
9 登高
10 琵琶行
11 锦瑟
12 虞美人
13 逍遥游
14 氓
以上是高中部分
还有初中部分要的话说一声
一般江苏省高考是8句默写,4、5句高中部分的,2、3句初中部分的,还有1、2句课外名句要自己积累
哎~也有极少情况出现像今年江苏高考这样,没有课外名句……
希望能有帮助
高考语文300实词,到底有必要背吗
1.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
梁惠王上》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文辞,措辞“其文约。
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
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
(《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
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
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
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
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A.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
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幸:本义是幸运。
(1)动词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A.……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
如: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2. 高中文言文中“所以”一词多义文言文“所以”句式结构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今日点击:1467 推荐:高中视频同步辅导视频! 文言文“所以”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高中学习网:) 。
3. 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学了(什么),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高的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学了(什么),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高的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 《伤仲永》之: 忽啼求之:它,代“书具”。 邑人奇之:他,指方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他,指方仲永。 仲永之通悟:的,结构助词。
受之天也:于,介词。 不受之人:于,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指仲永聪明非常。
于; 环谒[于]邑人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可以翻译为“向”。 [于]舅家见之 于:介词。
引出动作的处所。可以翻译为“在”。
受[于]人 于: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为: 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贤 ; 贤于材人远矣 ( 超过) 如此其贤也 (有德行的;有才能的。) 《木兰诗》以 其诗以养父母 或以钱币乞之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孙权劝学》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大。转:古义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级为最高的勋级;今义?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但:古义为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4. 高考古文一词多义汇总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5. 文言文《秋水》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急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 形作意动,认为。
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 形作意动,认为。
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 莫大于海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词语
高考语文300实词,有必要背。一方面为了备战考试,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备被倍悲 北背奔本彼 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出除辞
驰冲传垂次 刺促错处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恨厚患或疾 即既将解结 矜竟景就绝
堪克困怜弥 靡莫逆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稍色 甚审识适是
书数疏率私 遂涕图徒王 望微闻恶悉 系相谢幸延 阳要宜狱再
造贼振直志 治置诸族左
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1. 李将军列传字词整理
《李将军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1.从: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从人田间饮(跟从)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动,带领) 大军不知广所从,故弗从(接应) 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参加;参与) 故弗从/虽令不从(依顺;听信)2.用: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 士以此爱乐为用(使用、调遣)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凭借)3.数: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几) 广数字请行(屡次) 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数)4. 当:吏当广所失云多(判罪) 为虏所生得,当斩(应当) 大将军亦欲使傲与俱当单于(抵挡)5. 居:家居数岁(住) 居无何(经过,指时间)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相处)6. 勒: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统率) 勒兵下令军中 《魏公子列传》(约束,整顿)7. 致: 得李广必生致之 《李将军列传》(使……来,“招致”的引申)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表达)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招致)8. 阴: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李将军列传》(暗中)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阴暗)9. 走: 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追逐)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逃跑)10. 没: 中石没镞( 陷入 ) 是时广军几没(覆灭,消失)11. 辞: 固自辞于大将军( 告辞,告别 ) 口不能道辞( 言辞说话 )12.中: 中石没镞( 射中 ) 军中自是服其勇( 在某范围内 )13.可: 行可数百里( 大约 ) 可伏兵 ( 可以 )14.发: 发即应弦而倒( 发箭)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童年初能胜冠时)15. 解: 胡虏益解(通“懈” ) 匈奴军乃解去( 退去,退兵 ) 二、一词多义(虚词) 且 杀其骑且尽(将) 虏多且尽(并且) 且广年六十余矣(况且) 为 秦时为将(担任) 赎为庶人(成为) 为虏所生得(被) 如 如令子当高帝时(假使) 急诣部,如书(按照) 因 因推堕儿(趁机) 因引而入塞(于是) 因问广、食其失道状(趁机) 之 大军不知广所之(去) 得李广必生致之 (代词,代李广) 其李将军之谓也 (助词,的) 胡兵终怪之(代词) 非在数十步之内(用于方位名词之前) 乃 良久,乃许之(才)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却,竟然)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是) 而 络而盛卧广(表修饰) 而又迷失道(表转折,却)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表顺承) 三、通假字1、尝从行:“尝”同“常”,经常2、广详死:“详”同“佯”,佯死3、与人居则画地为陈:“陈”通“阵”,阵势、军阵4、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莫”通“幕”5、或失道:“或”通“惑”,迷惑6、南绝幕:“幕”同“漠”,沙漠7、至莫府:“莫”同“幕”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9、汉军罢:“罢”同“疲”,疲惫10、广家世世受射:“受”通“授”,传授。
11、然虏卒犯之:“卒”通“猝”,突然。12、胡虏益解:“解”同“懈”,松懈13、此言虽小,可以谕大:“谕”同“喻”,比喻 四、古今异义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以为前将军古义:省略“之”,把它当做 李将军恂恂如鄙人 古义:乡下人 广暂腾 古义:霎时 以为李广老,数奇 古义:命运 不好 长史封书 古义:文书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古义:确实 信任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古义: 详情、实情 今义: 弯曲 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古义:调任 今义: 迁移 复得其余军 古义:他的余下的 今义:其他的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其善射亦天性也 古义:天赋 今义: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 有白马将出护其军 古义:监督 今义:保护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古义:回头 今义:归还 知与不知 古义:不认识 今义:不知道 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布阵) 鞭马南驰数十里(用鞭抽打) 后大将军(落后)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名作动,向前行进)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名作动,交给)2、名作状 络而盛卧广(用网)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在夜里) 鞭马南驰数十里(向南) 尝夜从一骑出(在晚上)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在田间)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向南) 从人田间饮(名作状,在田间)3、形容词作名词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紧急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事情的原委、复杂的情况)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迂回绕远的路)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大道理)4、意动用法 胡兵终怪之(以…为奇怪)5、使动用法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跟从)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使…坚定) 络而盛卧广(使…卧) 尝夜从一骑出(使…跟从) 败韩将军(使…败,引申为“打败”) 止广宿亭下(使…止,引申为扣留)6、形作动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靠近)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2、是必射雕者也 二、被动句1、为虏所生得2、士以此爱乐为用3、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三、倒装句1、定语后置句 ①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②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2、状语后置句 ①。
2. 李将军列传的通假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李将军列传1、通假字(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陈同[阵") (2)行十余里.广详死(详同[佯") (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幕同[漠") (4)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5)尝从行;尝同常(6)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或同惑2.古今异义字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但在这里是“突然”的意思.3.特殊句式及其翻译省略句1、因复更射之2、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3、倒装句1、其李将军之谓也?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4.生字(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 (2)吏当广所失亡多( )(3)辄分其麾下( ) (4)广讷口少言( )(5)以为李广老,数奇( ) (6)意甚愠怒而就部((7)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 (8)遂引刀自刭( )(9)悛悛如鄙人( )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廉颇蔺相如列传1通假字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⑧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2.古今异义字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内亲外戚)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⑧布衣之交(布衣,平民)⑨左右欲刃(左右,左右的侍从)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目光短浅)3特殊句式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④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与君结)d.宾语前置:①何以知之?4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b.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c.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⑤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逼迫)⑥ 以绝秦望(绝,用……断绝)d.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f.形容词作名词:①而绝秦赵之欢 (欢,友好关系)5生字缪公(mù ) 避匿 ( nì ) 缪贤 ( miào)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 tǎn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 (fǒu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皆靡(mǐ )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不怿(yì ) 睨柱 (nì )河渠书1.通假字然河菑衍溢 菑通灾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道通导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厮通斯,分开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通疲,疲惫,又活用为使动.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并通傍,依靠,沿着2古今异义字害中国也尤甚. 中国:中原地区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至于:到了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 异时:往常至河三百余里,径. 径:道直少曲折漕从山东西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水颓以绝商颜 颓:水向下流3特殊句式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 唯把治理河菑作为当务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 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决兮将奈何? 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倒装句,谓语“甚哉”倒装了.。
3. 高考文言文阅读 《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原文和翻译
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4.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翻译,李将军列传(节选)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此后两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行军的路线不同。
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时,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将李广部队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
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
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
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但不要发射,李广亲自用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射杀了多人,匈奴兵进攻势头渐渐减弱。
等到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
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并且这时博望侯张骞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退去。汉军疲惫,不能追击。
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没有在预定时间到达,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功过相当,没有得到赏赐。
高频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1.求高中常考的古文词语解释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廷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51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
2.高中常考的文言文的字词都有哪些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前古义,后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走(跑;不行)次(水边、驻扎;量词)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稍(逐渐;稍微)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摧(伤心;破坏或折断)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按(查究;压住或按照)都(大;都市或全)病(困苦至极;疾病)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牙齿)伐(功业、夸耀;坎)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迁(放逐;迁移)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终于;士兵)寻(不久;寻找)章(花纹;文章或图章)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于是(从此;连词)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痛心(痛恨;极端伤心)不必(不一定;不需要)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便利(吉利;方便)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浩荡(荒唐;水势浩大)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县官(官府;县令)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流涕(流眼泪;流鼻涕)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同气(同胞兄弟;同类)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更不必说;连词)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开张(广泛扩大;开业)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往往(处处;常常)中间(中间夹杂;里面)扶老(拐杖;扶着老人)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大风(麻风病;大的风)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中间(当中夹杂;当中)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会计(聚会商议;财务。
3.高考中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及翻译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3、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穿,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分散,散开
4、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背后
5、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本
⑤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
⑦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
⑧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
6、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鄙陋鄙俗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
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
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
7、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器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军队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战争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孙子·谋攻》用兵的策略
8、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生病有病
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疲劳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卫灵公》担忧忧虑
⑥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卫中立论师道书》羞辱伤害
⑦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重病病重
是要这样的常见文言实词吗
4.求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的翻译高中文言文常用字检索爱ài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尔雅》:“惠,爱也。”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②男女间有情[love]《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③喜好清·袁枚《祭妹文》:“爱听古人节义事。”
――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④爱护《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三国志·方伎传》:“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如:爱发脾气;爱下雨⑥爱惜,珍惜《礼记·表记》:“爱莫助之。”
注:“犹惜也。”苏轼《留侯论》:“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柳宗元《驳复仇议》:“不爱死,义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⑦舍不得;吝惜《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老子》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汉·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⑧贪《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⑨友爱《左传·隐公三年》:“兄爱弟敬。”⑩怜悯、怜恤、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按:àn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说文》:“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管子·霸言》:“按强助弱。”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6.通“安”。安置;安定《汉书·高帝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三国志·郭淮传》:“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白:bái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⑥显著。《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⑦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谤:bàng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说文》:“谤,毁也。”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
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③诅咒。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暴:(一)bào①猛烈。
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
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7。
暴露,显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二)pù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卑:bēi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
5.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修:高高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重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也是几乎一样的
阿房宫赋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重点考察: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呼累死了,楼主要给我分哦~
1.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2.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
3.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4. 高中常用文言文实词都有哪些难 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 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案 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方 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修 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 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私 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蔽 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王之蔽甚矣(邹) 面 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庭 ①院子:垣墙周庭(项) 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 语 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名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曰 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文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②文章:其文约(屈) 进 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②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好 ①美好:好鸟相鸣(与) ②喜好(hào):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出 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指) 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观 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 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 ④景象: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求 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险 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 云 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 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 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振动:微风鼓浪(石) 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 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 遗 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 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 得 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 ②收获:往往有得(游) 谓 ①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 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 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察 ①细看:徐而察之(石) 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5. 求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全)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
6.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
二、偏义副词
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
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 *** 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
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