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改革暂停_高考改革放缓

tamoadmin 2024-07-31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看待梁建章等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甚至高考?2.当今经济现象有哪些?3.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4.怎么看待梁建章等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甚至缩短学制?5.教育的过度内卷,让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热点1—— 依法治国:全社会各领域推进落实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2015年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在

1.如何看待梁建章等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甚至高考?

2.当今经济现象有哪些?

3.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

4.怎么看待梁建章等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甚至缩短学制?

5.教育的过度内卷,让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

高考改革暂停_高考改革放缓

热点1——

依法治国:全社会各领域推进落实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2015年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环节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立法领域。2015年初将公布立法,立法重点包括立法法、食品安全法等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的项目,以及四中全会明确的项目,涉及经济、文化、市场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和网络安全等方面。

——司法领域。2015年司法改革的重点是保证新的司法体制如何顺利启动和运转,如近期成立的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此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或将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执法领域。院法制办正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条例,这一条例2015年有望出台,给行政机关实施重大决策提供标准和要求,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执行,拍屁股走人”的现象。此外,还将大幅减少市县两级的行政执法的种类,大力推进综合执法。

热点2——

经济形势:新常态中更具可持续性

一个经济增速虽然换挡、但增长更趋稳健质优的2015年正向我们走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三大国际机构几乎一致预测——2015年,尽管受信贷和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会在2014年基础上进一步放缓,但7%左右的增速无疑更稳健,更具可持续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新常态下,增速的放缓为中国经济提供给了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需要在转型中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深化改革,重构新的经济增长点。

热点3——

简政放权:从“做减法”到“列清单”

2014年在“做减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简政放权、取消大量行政审批项目获得公众好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国华认为,2015年,“列清单”将成为推动职能转变的“新常态”。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将层级化。王国华说,目前,上海、安徽等多地已经开始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明确权力与责任清单。2015年,这样的举措有望在国内广泛推广。

——“负面清单”更具针对性。更多地区将通过“负面清单”来划定“红线”,并对相关的禁止与限制的内容进行明确。

——“法治”与“服务”有望深度融合。法治与服务理念,将实现有机融合,并贯穿于职能转变的全过程。“列清单”式的治理方式,将为服务型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规范以及保障。

热点4——

“三农”问题:突破“四面夹击”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生产成本“地板”刚性抬升,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环境亮起了“红灯”,四面夹击令粮食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目前仍是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2015年的国家财政投入一个重要投向就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加大对产粮、产油和制种大县的支持、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等。同时,国家还将支持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继续扩大相关试点,建设节约、环境友好农业。

热点5——

收入分配:改革即将提速

备受关注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5年年初正式实行,2015年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之年。无独有偶,近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并轨”改革方案也将付诸实施。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养老金“并轨”,已成为广义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

“中国未来发展能否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能否重启未来发展新动力,都系于分配改革。”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建议,2015年应抓住契机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相关改革,包括抓紧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关工作,更好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作用。

热点6——

反腐:呈现四大趋势

经过2014年“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认为,2015年反腐败工作将呈现四大趋势。

——“法治化”: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权力的普查、清理、确认、公开工作,对于各反腐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分工协作关系,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社会化”:反腐将不再局限于党政部门的廉政建设,而致力于构建廉洁社会,为廉政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国际化”:中国将加快同更多国家签订双边司法合作协议,抓住外逃人员的目的地国、中国投资的主要流向国、国际金融枢纽等重要节点进行打击。

——“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各部门通过充分和主动的信息共享,提高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监控能力。

热点7——

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十余个省份出台国企改革方案、国资委启动“四项改革”试点、中石化迈出混改实质性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层面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动作不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2015年国企改革将会在薪酬制度、改革“路线图”等方面取得突破。

——启用新的薪酬制度。人社部宣布,72家央企负责人即将率先在2015年初启用新的薪酬制度,国企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据测算,改革后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到8倍,而目前央企主要负责人与职工薪酬差距在12倍左右。

——国企改革“路线图”将出台。随着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企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基本确立各部委的职能和分工,由包括国资委、发改革、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和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预计最快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

热点8——

高考改革:破局之年亮点多

无论是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还是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无不预示着2015年高考将出现诸多变化与调整。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2015年可谓是高考改革的“破局之年”。主要的亮点有三个方面。

——更多省份将使用“全国卷”。杨东平指出,地方自主命题的工作量大,并且容易出现命题水平的波动,在国家已经提出方向性要求之际,相信不少地区将结束自主命题。

——奖励性加分渐消失、“小高考”推迟。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同时,自主招生将在高考后进行。

——打破“一考定终身”将有更多试点。目前,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只有两个省市。杨东平认为,2015年将至少会再有一至两个省市被纳入改革试点之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也将是2015年高考改革的亮点。

热点9——

养老并轨:细化方案“补低缩差”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了《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变并轨的改革,预计涉及约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2015年细化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或将出台,“补低缩差”原则将在方案中体现。改革将侧重于“补低”,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养老金之间的差距的缩小。而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或将避免降低事业单位既有的养老。此外,将实行央立方向、地方定细则,以渐进式推进方案“落地”。

如何看待梁建章等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甚至高考?

 依法治国:全社会各领域推进落实

 ——立法领域。2015年初将公布立法,立法重点包括立法法、食品安全法等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的项目,以及四中全会明确的项目,涉及经济、文化、市场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和网络安全等方面。

——司法领域。2015年司法改革的重点是保证新的司法体制如何顺利启动和运转,如近期成立的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此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或将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执法领域。院法制办正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条例,这一条例2015年有望出台,给行政机关实施重大决策提供标准和要求,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执行,拍屁股走人”的现象。此外,还将大幅减少市县两级的行政执法的种类,大力推进综合执法。

 经济形势:新常态中更具可持续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新常态下,增速的放缓为中国经济提供给了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需要在转型中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深化改革,重构新的经济增长点。

简政放权:从“做减法”到“列清单”

2015年,“列清单”将成为推动职能转变的“新常态”。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将层级化。王国华说,目前,上海、安徽等多地已经开始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明确权力与责任清单。2015年,这样的举措有望在国内广泛推广。

——“负面清单”更具针对性。更多地区将通过“负面清单”来划定“红线”,并对相关的禁止与限制的内容进行明确。

——“法治”与“服务”有望深度融合。法治与服务理念,将实现有机融合,并贯穿于职能转变的全过程。“列清单”式的治理方式,将为服务型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规范以及保障。

“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5年的国家财政投入一个重要投向就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加大对产粮、产油和制种大县的支持、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等。同时,国家还将支持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继续扩大相关试点,建设节约、环境友好农业。

 收入分配:改革即将提速

备受关注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5年年初正式实行,2015年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之年。无独有偶,近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并轨”改革方案也将付诸实施。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养老金“并轨”,已成为广义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

 反腐:呈现四大趋势 

 ——“法治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

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高考改革:破局之年亮点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当今经济现象有哪些?

近日,梁建章等专家发布了《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2版》(学前和基础教育篇)。这份报告提出,可以通过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等手段来提高生育率。这是用另外一种视角来看国内的低生育率问题,说的是中国家庭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抑制了生育意愿。

梁建章等专家的逻辑是,孩子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太大了,造成了教育的过度内卷;教育的过度内卷,让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家长需要在教育上过高投入,成为一只“拦路虎”,让人不想生。

这份报告在开头就提出了两个消灭“拦路虎”的重要措施:取消中考,避免过早的教育分层;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提升教育的整体效率。他们还提出,这两项措施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现在,人才的黄金创新年龄与女性的黄金生育年龄都是30岁左右,二者产生了冲突。如果取消中考(可以节省一年的复习时间)和缩短学制,大部分人就能够更早地进入社会,有更多的时间生娃——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将达到提升10%-20%生育率的效果。取消中考,并不会让大家从此变得 "佛系" 。比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发布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等信息只能本人和家长知晓,但课业辅导班依然长盛不衰。

在已经习惯考试制度的人看来,一旦“放开”了中考,高考前的竞争反而增加了。加上上学的时间缩短了两年,课业压力更大了,说不定,还会促进内卷。归根结底,教育压力的根本来源,是目前教育的不均衡。这份报告中也提到,在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还远不够多,我们需要国家投入资金,来努力拉近各个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仍然是一只“吞金兽”。如果孩子被分配到一个基础较差的高中,家长难道会如释重负吗?因此,在基础教育未得到更大提升,未实现均等化之前,取消中考和缩短学制未必能减轻各方的压力。

面对低生育率,世界各国普遍用多种鼓励方式。通过给予产等期保障、现金补助等经济补贴、完善幼托服务体系、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支持等,来提升居民的生育意愿。

毫无疑问,教育压力的确是压在生育率上的一座大山,我们需要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大胆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在未来就学人口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下,以教育效率的提高反哺生育进度。

更重要的是,应当调整课程架构,改变教育理念,提升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性,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材施教,因材受教,从而真正减少内卷。也许这才是有意义的做法。

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

其实工作报告中有总结:

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

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 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

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二是刚性支出增加。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

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

考改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三是财税体

制改革需要加快。

七、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

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怎么看待梁建章等专家建议取消中考,甚至缩短学制?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理解新型城镇化必须科学总结快速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人,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5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2.6%。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需要总结和反思我国以往快速城镇化的成效和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当今世界上发达经济体遭遇历史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财政悬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困扰着发达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从长期增长性贫困和中等收入陷阱走出来,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战乱和国内动荡。而自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肩负起了反哺农业和带动农村发展重任。快速城镇化,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摆脱贫困。  现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样,我们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到2012年,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2.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人,他们基本上都在城镇就业,这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快速城镇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我国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收入超过在家中务农的收入。但是,每年转移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游离于农村和城镇,尚未成为真正的市民城镇化,根本上是人口由分散在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衡量城镇化水平,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如果只让农民进城而不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这样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城镇化。由于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但是仍然未能成为市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突出。  人口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影响极其深远。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市民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都会带来后遗症。农民工只能进城就业,无法举家在城镇生活,出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和农村比较陌生,但是真正融入城镇还比较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会抑制消费,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可能将农业作副业,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妨碍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也会使民工荒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民工回乡所带来的城市服务业缺工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家庭生活。  我国很多城镇建设比较粗放,占用土地过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很多城镇建设,比较注重征地造城,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富裕了城镇,而对于居民必需的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既没有投入,也不给合法的建设用地。一些城镇注重引进工业项目,搞工业园,而对于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城镇生态系统缺陷大、环境差。  目前,我国形成的城镇化体系极不合理。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甚至过分拥挤、交通堵塞、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居民生活负担重、质量差,“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发展乏力,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对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很多农村城镇化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城镇功能十分不健全。  一些城镇缺乏大局观念,过分注重经营城市,而公共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镇普遍地对常住居民提供差别化歧视性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尤为突出。  未来我国城镇化仍将会快速提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如何确保城镇化质量?这就需要对我国城镇化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敢于面对,深入研究,注重顶层设计,激励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及时纠偏。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更符合全国人民期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理应极其丰富。尽管目前很难清晰地界定新型城镇化,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实践,其内涵也将不辨自明。从现有认识来看,我国在当前提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实践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无疑地,它负有新的历史使命,是区别于我国以往的城镇化,更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  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综合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成效与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应是城镇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更好地相协调,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强国富民梦。  新型城镇化必须对过去快速城镇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进行纠偏。作为区别于以往的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应是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的过程,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过程,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的过程,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  作为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我国新型城镇化理应最大限制地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蔓延和恶化,绝不让贫民窟成为我国城市的社会问题,也绝不让农村凋敝,便不会出现全社会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我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不断纠偏才能闯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纠偏。  城乡二元体制是妨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制约,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块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城镇建设与发展,往往以追求部分群体利益最大化,忽视城镇长远发展,忽视非当地户籍常住人口权益,甚至将有户籍居民与转移人口常住居民权益对立起来,严重妨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人口管理,更好地建设城镇,让城镇对人口吸引力更强。要重新设计税制和社会保障分担机制,调动就业地城镇吸纳人口的积极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转变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理念,彻底摒弃城镇化就是圈地造城的习惯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镇建设,不仅修路盖楼工厂,而且要地吸纳外来人口,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同时要建设好城镇先进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  推进城镇化,主要应从城镇布局和城镇管理等多方面来解决部分城市人口过分集中而部分城镇无法让外来人口融入的问题。要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城市规模的,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让已经城镇化的农村转变为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  大城市也需要农民工市民化。长期以来,像北京这样人满为患的城市,控制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为此,城市往往只对高学历、海归学子开放,而将外地农民工拒之门外。北京市季节性缺工问题,反映出北京人口迁移政策存在着很大问题。每当春节来临,北京市由农民工从事的一些服务行业,如餐饮业、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以及快递业,就会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城市服务业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直接相关。如果转移农民工不能市民化,每到春节,农民工总是需要回到农村到家的。  未来缓解大城市季节性缺工难题,可能需要对人口迁移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需要将一定的转移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大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大城市如果只有高端人才,没有了从事一般服务的劳动力,大城市的产业体系就会不健全,社会问题就难以解决。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大量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但是不能与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从法律和管理多方面入手,加强监管,让城镇拿出放弃常住居民歧视性政策的时间表,让农民工也可以购买保障房,让进城务工农民的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就近上学和参加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体制。对于异地参加高考的,录取地招生名额可考虑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追加非户籍学生。  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教育的过度内卷,让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

近日,梁建章等专家发布了《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2版》(学前和基础教育篇)。这份报告提出,可以通过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等手段来提高生育率。这是用另外一种视角来看国内的低生育率问题,说的是中国家庭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抑制了生育意愿。

梁建章等专家的逻辑是,孩子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太大了,造成了教育的过度内卷;教育的过度内卷,让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家长需要在教育上过高投入,成为一只“拦路虎”,让人不想生。

这份报告在开头就提出了两个消灭“拦路虎”的重要措施:取消中考,避免过早的教育分层;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提升教育的整体效率。他们还提出,这两项措施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现在,人才的黄金创新年龄与女性的黄金生育年龄都是30岁左右,二者产生了冲突。如果取消中考(可以节省一年的复习时间)和缩短学制,大部分人就能够更早地进入社会,有更多的时间生娃——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将达到提升10%-20%生育率的效果。取消中考,并不会让大家从此变得 "佛系" 。比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发布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等信息只能本人和家长知晓,但课业辅导班依然长盛不衰。

在已经习惯考试制度的人看来,一旦“放开”了中考,高考前的竞争反而增加了。加上上学的时间缩短了两年,课业压力更大了,说不定,还会促进内卷。归根结底,教育压力的根本来源,是目前教育的不均衡。这份报告中也提到,在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还远不够多,我们需要国家投入资金,来努力拉近各个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仍然是一只“吞金兽”。如果孩子被分配到一个基础较差的高中,家长难道会如释重负吗?因此,在基础教育未得到更大提升,未实现均等化之前,取消中考和缩短学制未必能减轻各方的压力。

面对低生育率,世界各国普遍用多种鼓励方式。通过给予产等期保障、现金补助等经济补贴、完善幼托服务体系、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支持等,来提升居民的生育意愿。

毫无疑问,教育压力的确是压在生育率上的一座大山,我们需要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大胆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在未来就学人口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下,以教育效率的提高反哺生育进度。

更重要的是,应当调整课程架构,改变教育理念,提升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性,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材施教,因材受教,从而真正减少内卷。也许这才是有意义的做法。

近日,梁建章等专家发布了《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2版》(学前和基础教育篇)。这份报告提出,可以通过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等手段来提高生育率。这是用另外一种视角来看国内的低生育率问题,说的是中国家庭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抑制了生育意愿。

梁建章等专家的逻辑是,孩子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太大了,造成了教育的过度内卷;教育的过度内卷,让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家长需要在教育上过高投入,成为一只“拦路虎”,让人不想生。

这份报告在开头就提出了两个消灭“拦路虎”的重要措施:取消中考,避免过早的教育分层;缩短中小学教育学制2年,提升教育的整体效率。他们还提出,这两项措施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现在,人才的黄金创新年龄与女性的黄金生育年龄都是30岁左右,二者产生了冲突。如果取消中考(可以节省一年的复习时间)和缩短学制,大部分人就能够更早地进入社会,有更多的时间生娃——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将达到提升10%-20%生育率的效果。取消中考,并不会让大家从此变得 "佛系" 。比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发布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等信息只能本人和家长知晓,但课业辅导班依然长盛不衰。

在已经习惯考试制度的人看来,一旦“放开”了中考,高考前的竞争反而增加了。加上上学的时间缩短了两年,课业压力更大了,说不定,还会促进内卷。归根结底,教育压力的根本来源,是目前教育的不均衡。这份报告中也提到,在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还远不够多,我们需要国家投入资金,来努力拉近各个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仍然是一只“吞金兽”。如果孩子被分配到一个基础较差的高中,家长难道会如释重负吗?因此,在基础教育未得到更大提升,未实现均等化之前,取消中考和缩短学制未必能减轻各方的压力。

面对低生育率,世界各国普遍用多种鼓励方式。通过给予产等期保障、现金补助等经济补贴、完善幼托服务体系、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支持等,来提升居民的生育意愿。

毫无疑问,教育压力的确是压在生育率上的一座大山,我们需要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大胆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在未来就学人口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下,以教育效率的提高反哺生育进度。

更重要的是,应当调整课程架构,改变教育理念,提升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性,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材施教,因材受教,从而真正减少内卷。也许这才是有意义的做法。

文章标签: # 城镇化 # 教育 #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