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台湾高考试卷历史-2003年台湾高考历史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台湾高考和大陆比哪个难2.台湾有类似大陆的高考吗? 是怎么的?3.历史选择题4.2007台湾高考语文试题台湾高考和大陆比哪个难大陆高考难。台湾高考和大陆的难度相比而言,整体难度是大陆高考更难,但是台湾高考的考试范围要比大陆高考的考试范围广。台湾考试基本是一条分数线,大陆高考各省分数线都不一样。台湾目前大选入学两次机会,大陆只有一次。港澳生高考的优惠政策为学生可以参加专门针对华侨、港澳台学生的全

1.台湾高考和大陆比哪个难

2.台湾有类似大陆的高考吗? 是怎么的?

3.历史选择题

4.2007台湾高考语文试题

台湾高考和大陆比哪个难

台湾高考试卷历史-2003年台湾高考历史

大陆高考难。

台湾高考和大陆的难度相比而言,整体难度是大陆高考更难,但是台湾高考的考试范围要比大陆高考的考试范围广。

台湾考试基本是一条分数线,大陆高考各省分数线都不一样。台湾目前大选入学两次机会,大陆只有一次。

港澳生高考的优惠政策为学生可以参加专门针对华侨、港澳台学生的全国联考或两校联考。这两种考试比高考难度相对要低,而且香港考生不仅有加分而且题目相对容易,考的科目也比较少,以文科生为例,语文、英语、数学为必考科目,另加历史或地理作为选考科目。

台湾高考考试内容:

第一类组-文科(社会组;文学院为主):国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

第一类组-法科(社会组;法律学院为主):国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

第一类组-商科(社会组;商学院为主):国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

第二类组-理科(自然组;理工学院为主):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

第三类组-医科(自然组;医学院为主):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生物。

第四类组-农科(自然组;农学院为主):国文、英文、数学甲、化学、生物。

2016年,台湾有92所高校共录取1693人,录取最多的学校依次为淡江大学、铭传大学(含金门校区)、中国文化大学、逢甲大学、辅仁大学。而大陆学校录取的台湾学生人数基本恒定,但是每年申请来大陆学校学习的人连年增长。

台湾学生考取大陆名牌大学的难度较其他省份的学生要低一点,也就是分数略低,不过随着政策的改变,慢慢地也会趋于平等。

台湾有类似大陆的高考吗? 是怎么的?

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 不叫高考, 共分两次举行, 一次叫做大学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 另一次称大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

大学入学测验约在每年的1, 2月份举行, 共考5科包括国文, 英文, 数学, 社会(历史, 地理, 公民与社会), 自然(物理, 化学, 生物与地球科学), 学测主要是为大学初步筛选学生而设计, 其测验目标用来评量考生,

1. 是否具备高中生应有的基本学科知能

2. 是否具备接受大学教育应有的基本知能

3. 通识导向, 结合生活或整合不同领域

4. 重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计分方式用”级分制”, 每科最高为15级分, 总级分最高为75级分, 学生可以利用学测成绩向各大学科系申请入学许可

大学指定科目考试通常在7月1~3日举行, 考试科有国文, 英文, 数学甲(自然组数学), 数学乙(社会组数学), 历史, 地理, 公民与社会, 物理, 化学, 生物等十科, 考生可依照自己状况及专长, 自由选择部分或全部的科目考试, 指考主要是为了因应大学选才和高中教育需求, 测验考生各领域学科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能力, 而拟定了以下测验目标,

1. 测验考生对重要学科知识的了解

2. 测验考生阅读资料, 判断资料, 推理, 分析等能力

3. 测验考生表达的能力

4. 测验考生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指考取“考招分离”, 考试和招生负责的单位不同, 由大学各科系自行决定计科目及加权比重, 一般分类为,

第一类组-文法科(社会组-文, 法学院为主): 国文, 英文, 数学乙, 历史, 地理

第一类组-商科(社会组-商学院为主): 国文, 英文, 数学乙

第二类组(自然组-理工学院为主): 国文, 英文, 数学甲, 物理, 化学

第三类组(自然组-医学院为主): 国文, 英文, 数学甲, 物理, 化学, 生物

第四类组(自然组-农学院为主): 国文, 英文, 数学甲, 化学, 生物

报考十科考试者, 则可以选填所有科系

历史选择题

我也认为是选D,维系统治应该是最主要的。另外,C项也不一定就指的是经济啊~~~(纯属个人观点,错了不要笑我)

给你分享一下我整理的关于历史原因题的解答方法,希望能帮到你哦!

关于几种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把历史中的各种原因区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如果对各种原因的内涵和分类理解不清的话,在分析原因时往往就会无从下手,或把各种原因混为一谈,使得做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下面就历史原因的内涵及分类进行辩析和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原因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学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内容时,就可以发现它们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而原有的旧制度、老思想却阻碍其快速发展,即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换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这些国家发生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从阶级本质上来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与根本原因相对应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如: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因禁烟运动引起的中英之间的冲突,这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属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2、历史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前者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战争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领先、武器装备精良,又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战争准备充分,战胜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则是其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以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为主体的历史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成败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个主体的历史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因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涉及到***、国民党等多个主体,无法确定哪个更是主观原因,因而最好用内外因等其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3、历史中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时常常用内外因相融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是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对幕府统治的中坚力量;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外因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又如苏联解体的内因是由于苏联本身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的泥潭,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阴谋分裂活动则是它解体的外因。

4、历史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像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过一般的考试题目只问大家某个历史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①建立了以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持久抗战。③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④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⑤中国的抗战得到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些原因都应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条原因应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几个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总之, 在做历史试卷中有关原因方面的问题时,一定不能教条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历史,而要仔细研究和分析历史中的原因是哪种类型的,然后再联系具体的历史的实际,去具体分析用哪种类型的原因解释更恰当、更合理、更有说服力。只有把历史知识活学活用,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原因”题的解答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设计中,常常会有许多涉及考核原因的命题。对于历史原因的考核,是历史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历史有其来龙去脉,存在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历史发生的历史条件,这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考核学生能力的载体。在“原因”题中,一般有其明显的特征,如在题干中常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或主要由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最重要原因”、“由于”、“因素”、“是因为”等词语。在有关这类题的解答中,要求学生迅速判断分析,准确无误地选出正确项,不少同学因此感到棘手。事实上,这一类型题的解答是有其技巧可循的。

一、“主观原因”的解答

基本策略是锁定选项中反映主观内容的待选项进行分析。主观原因是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是发起或参与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一般表现为目的(“根本目的”放在“根本原因”中)、动机、决策、意愿、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在各选项中,看看是否存在有符合这些因素的选项,首先锁定,作重分析。

例如: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主观原因是

A.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B.南方的力量相对弱小

C.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D.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从四个选项可见,D项反映主观意识,属于政策方针的因素,故要选D。

还如:中国***成立之后,坚持城市为中心的主观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经验影响 B.中国城市的敌人十分顽固

C.城市的工人阶级容易组织发动 D.中央局的成立与领导

本题A项是共产国际的经验,属主观方面的因素,BCD都是客观原因。此题显而易见是A了。

二、“客观原因”的解答

客观原因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在历史学习中,客观原因一般表现为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科技、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方面。

例如: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是

A.《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B.商业危机

C.地圆学说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对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本题是考核客观原因,从各选项来看,A、D是主观原因。B是具有客观性,但不属新航路开辟的社会环境,其社会环境应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C项反映的是科技,故本题应选C。

还如:汉高祖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贾谊等大臣的直谏

C.刘邦有远见卓识 D.社会贫困落后

A.B.C.均是主观方面的因素,D项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状况,很显然选取D.

三、“根本原因”的解答

根本原因是指代表事物的根源,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必然性因素。解答时应对具体的题干进行仔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题干选择不同的解法:

1、用理论来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因和外因。

例如:(1995年全国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的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欠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还如:中国近代以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取代了阶级矛盾

从题意来分析,A是直接因素,B是中国自身的政策影响,这些都不是决定条件。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D项不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故答案应是C。

2、看选项中有无反映经济状况、科技、工具等方面的选项,要优先考虑这些选项。

例如:(2002年全国文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本题要从本质上找根本目的,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质是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应从经济上去判断。故选C。

3、题干是属于革命运动类的成败,其根本原因一般是主观因素的选项(如阶级性、理论、路线、方针)。如果题干强调敌人的强大,其根本原因要从革命的经济条件方面分析。

例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觉悟太低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涉 D.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

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的结果。它们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本题应选B。

4、属于革命运动类的爆发、产生,其根本原因要从阶级斗争或的尖锐性方面分析。

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C.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矛盾的加深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属于革命运动的爆发。从阶级斗争和来看,则选取D。

5、题干若是考核某个纲领性文献、理论或路线的推行成功与否,如果文献等是正确的,其根本原因要从客观方面去找;如果文献等不符合实际,其根本原因要从主观方面去找。若是在选项中出现两项或多项是客观方面(或主观方面)的表述,其根本原因的判定则是从中找出程度最深的那一项。

例如:《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没有推行下去,不是文献本身错误,应从客观条件中找。B、D都是客观因素,但D项反映更深沉的社会背景,故应选D。

6、选项中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类历史实践”的备选项,一般当属根本原因。

例如:分封封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操纵诸侯国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B.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西周王室衰微失去实力 D.国人等奴隶斗争日益壮大

分封制是周王朝维系统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不断加强,井田制日益瓦解,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成为历史的必然。故选取B。

7、在选项中有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社会性质,它们也是具有决定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例如:(1993年上海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从该时期的主要矛盾来看,人民大众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正是该主要矛盾的作用,蒋介石危机四伏,故C当属根本原因。

还如:中国近代以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取代了阶级矛盾

从题意来分析,A是直接因素,B是中国自身的政策影响,这些都不是决定条件。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D项不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故答案应是C。

8、看选项中是否有反映阶级属性的选项。

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有时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两党对日本侵略认识程度不同

C.反映出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D.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国共两党的根本区别在于两党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其斗争的根源就是他们的阶级属性不同。因此本题应选取D。

四、“主要原因”的解答

主要原因是指在众多的原因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最基本的原因。

1、如果题干属于革命运动类的成败,其主要原因可以用判断根本原因的方法来解答,即看选项中有无纲领的缺陷、方针政策及指挥的失误、领导阶级的落后等。

例如:(2003年上海题)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

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用碉堡作战

这是属于革命类失败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的判断方法一般与判断根本原因相同,所以,应从主观方面去判定。B、C两项属主观原因,但B项明显与史不符,故选C。

还如:(2003年上海题)“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背信弃义

本题属主观因素的是A、C两项,A项不是根本上决定出现题干所述现象的因素,而是当时的路线起决定作用,其根本原因应为C,也即本题的主要原因。

2、一般性的 “主要原因” 考核,主要是看选项中哪一项是起主导作用。

例如:(2003年天津题)19世纪末,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 B.没有兴建新兴工业企业

C.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 D.成为美国的债务国

在英国失去垄断地位的原因中,可以说四个选顶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究其主要原因来看, 还是因为英国自身未能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革命,这才是其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选C。

又如:(2001年全国文综)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有两个世纪是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封建主义比较强大,因而资产阶级常常处于失败的状态。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欧美完成,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经济的发展是主导。故选取C。

五、“直接原因”的解答

直接原因是指不须其他媒介而引发历史结果的偶然性因素。

1、表现为“借口”、“导火线”、“自然灾害”

例如:第二次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亚罗号和马神甫 B.扩大中国的市场

C.美俄以调停者的身份,极力唆使 D.清的腐败

B项是第二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D项是客观条件。C项是外因。只有A项是英法挑起战争的借口,属直接原因。

还如: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明朝的黑暗统治 B.陕西发生自然灾害

C.高迎祥的斗争精神 D.土地兼并严重

本题的A项是明末农战的根本原因。D是属于其黑暗统治的表现。B是自然灾害,当属直接原因。

还如:(19年上海题)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当的要求被拒绝,说明弱国无外交,这成为点燃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火,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选C。

2、一般性的直接原因解法主要是分析其主观动机、相关的直接程度而定。

例如:英国向中国偷运的直接原因是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打开中国市场 D.西方工业化经济的驱动

本题的主观动机是A项。B项是臆断,应排除。C、D两项是根本原因。故本题应选A。

又如:(2002年上海春季大综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由的长征诗可知,“远征”是指长征。而长征主要是与反第五次围剿失利密切相关。故选取D。

六、“最重要的原因(或最主要原因)”的解答

一般而言,这类“原因题”大都是与考核根本原因相同,其解法与根本原因大致一样,主要在分清选项中的某项与题干形成的因果关系属于决定性的关系。

例如: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 B.英法荷兰等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C.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矛盾激化

A、B两项是美日争夺激烈的表现,都源于D项表述的因素。C项是战争爆发的次要原因。因此D项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

七、其它类的原因题的解答

一般在题干中只有“因为”、“由于”、“原因”、“共同原因”、“为了”等提示词,则要在题干与题枝中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取排除几个选项,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界定正确的答案。

例如:(2003年广东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错案

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本题主要是要把“基本路线”这一概念弄清,而C项与题干的联系十分紧凑。故选C项。

还如:(2004年春季文综题)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本题只有B、D项可明显排除;C项发生在西汉初年的铲除异姓王上。因此可排除。故本题选A。

还如: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A项应排除。在两次反复辟斗争中都曾发布过宣言反对复辟,但并未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两次复辟,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这才是两次失败的共同原因。

还如:(2004年文综题)中国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是针对国家统一而制定的,主要是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完成祖的统一问题。A、B、C项是统一的各个方面,只有A才是总体目标。故选A。

2007台湾高考语文试题

楼上的答案肯定是错的!!!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96年度(西元2007年)指定科目国文科考试试题

国文考科

-作答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80 分钟

作答方式:˙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案卡」上作答,修正时应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非选择题使用较粗的黑色或蓝色原子笔、钢珠笔或中性笔,在「答案卷」上作答。祝考试顺利!

第壹部分: 选择题( 占55 分)

一、单选题( 3 4 分)

说明:第1至第17题,每题选出一个最适当的选项,划记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或划记多於一个选项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

1. 许慎〈说文解字叙〉有「六书」之说,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借。下列各组汉字,属於同一种六书分类的选项是∶

(A) 刃、本、日 (B) 犬、下、公 (C) 怂、阔、筐 (D) 森、国、龙

2. 下列文句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老唐误信友人劝说,导致投资失败,如今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地步

(B) 张三不仅工作能力好,又笃实可靠,因此备受重视,是炙手可热的挖角对象

(C) 几位实业家一口同声表示,创业维艰,守成亦不易,必须战战兢兢,才可能鸿图大展

(D) 考前他抱著势在必得的决心,期待一举金榜题名,没想还是名落孙山,真教人为之挽惜

3. 下列各文句中「」内的词语,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他平素「色厉内荏」,是位外刚内柔的正直长官

(B) 听到别人犯错时,应该抱著「哀矜而勿喜」的态度

(C) 孙君「当仁不让」,独吞与友人合作投资所得的利润

(D) 父亲鼓励张生要「不耻下问」,向老师多多请益,学业才会进步

4. 下列对《荀子?劝学》的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的」是「之」的意思

(B) 君子生非异也,善「」於物也——「」是伪装、模仿的意思

(C)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结」用以形容心志之坚定

(D)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两个「青」字和两个「蓝」字都是名词

5. 随著社会发展的加快,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值得我们重视。含有音译成分的外来词主要有:(一)纯音译,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译,如千瓦(三)音译加类名,如卡片(四)音意兼译,如俱乐部。下列外来词依此顺序排列的选项是:

(A) 嬉皮、啤酒、吉他、华尔街 (B) 吉他、华尔街、啤酒、嬉皮

(C) 吉他、嬉皮、啤酒、华尔街 (D) 啤酒、吉他、华尔街、嬉皮

6. 成语是现成的简短有力的词组,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乐於用,如:

甲、唉呀,不好了,阿弥陀佛,怎麼办呢?我急得□□□□(吴浊流〈一场虚惊〉)

乙、杨逵先生若是有三长两短的话,我蒙上谋杀名作家的罪名是难免的。多麼敬爱祖父的杨翠**一定不能原谅我。如今回想当时的忧虑,□□□□(陈秀喜〈杨逵先生和大邓伯花〉)

丙、每一次看见你□□□□/阿爸的心多麼绞痛/孩子呀!不要忘记/一时的得意/往往是无数怨恨的(吴晟〈愚行〉)

丁、在中篇〈雨〉里面,钟理和倒描写了反面的地方士绅人物――罗丁瑞。「日据时代身任庄役场(镇公所)兵事系要职,大权在握,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叶石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者――钟理和〉)

上引各段文字□□□□内的成语,依序最适宜填入的选项是:

(A) 心有余悸/汗流浃背/趾高气扬/吐气扬眉

(B) 汗流浃背/心有余悸/吐气扬眉/趾高气扬

(C) 心有余悸/汗流浃背/吐气扬眉/趾高气扬

(D) 汗流浃背/心有余悸/趾高气扬/吐气扬眉

7. 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是:

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

乙、及长

丙、为文章以辞为工

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务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A) 丙乙丁甲 (B) 丁丙甲乙 (C) 丙甲乙丁 (D) 丁乙甲丙

8. 新诗并非全无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诗,讲求句式整齐、句尾押韵的例子时有所见。请据此推敲,下引戴望舒〈寂寞〉一诗,□□内最适宜填入的选项是:

园中野草渐□□/托根於我旧时的□□/给他们披□□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A) 离离/脚印/青春 (B) 緜緜/忧愁/年少 (C) 青青/怀念/缤纷 (D) 瑟瑟/创伤/斑斓

9. 以「也」字为句尾词,《论语》、《孟子》及先秦诸子已多见,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字形成特殊风格而最为后人所称颂的文章是:

(A) 苏洵〈六国论〉 (B) 苏轼〈留侯论〉 (C) 曾巩〈墨池记〉 (D) 欧阳修〈醉翁亭记〉

10. 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一)

夫妻(二)亲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梁?范云诗)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诗)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杜甫诗)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牀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宋?刘克庄诗)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汪铃诗)

(A) 甲丙乙丁戊 (B) 丙乙甲丁戊 (C) 甲戊丁乙丙 (D) 丙丁戊甲乙

11. 1959 年,潘天寿画了一幅「诚斋诗意」(如附图)。诚斋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别号,下列杨万里所作七绝符合画境的选项是:

(A) 〈诚斋〉:浯溪见了紫岩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

(B)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晓坐荷桥〉:四叶青苹点绿池,千重翠盖护红衣。蜻蜓空裏元无见,只见波间仰面飞

(D) 〈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政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12. 《西游记》借玄奘取经的史实,改写成长篇,流传中外。下列有关《西游记》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西游记》叙述唐僧取经的历程,是一部历史

(B)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只有孙悟空为伴;猪八戒、沙和尚和龙马是《西游记》添加的虚构人物

(C)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要玉皇大帝搬出天宫,让他来住,并且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表现了民主精神

(D) 美猴王离开花果山水帘洞,参访仙道,遇到一个樵夫,樵夫指点神仙住处说:「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其中「灵台方寸」、「斜月三星」指的都是「心」,意指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

13. 下列关於书信用语、格式、礼仪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为了保障自己的隐私权,信封上不可写出自己的姓名,最好是连姓氏都不要轻易泄露

(B) 写信回家,称呼自己的家人应加一「家」字,如「家严」、「家慈」、「家兄」、「家姊」等

(C) 为求信件顺利传递,信封上收信人的邮递区号务必正确填写;发信人的邮递区号与信件传递的速度无关,自可略而不写

(D) 自谦而尊人是礼仪的基本精神。老师对学生有所教导,在书信中往往用「商量」、「讨论」等语,以示谦逊;但学生仍当恪守分际,而用「请教」、「请益」等语,保持敬意

14. 关於下引文字,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注:公西赤,字子华;釜、庾、秉都是量的单位)(《论语?雍也》)

(A) 「请益」是指冉子向孔子请教赠粟的多寡

(B) 孔子认为君子行事,宜雪中送炭,非锦上添花

(C) 「周急不继富」的「周」字通「周」字,是救济的意思

(D) 从「乘肥马、衣轻裘」,可知子华行装豪华,并不穷困匮乏

15. 关於下引文字,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A) 「大舜有大焉」,「有」同「又」,意谓舜又比子路和禹更伟大

(B)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喜其得闻己过而改之,是勇於改过的表现

(C)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耕稼」谓种田,「陶渔」谓以陶器捞鱼

(D) 此章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隔,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别人

16. 关於下引文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郗太傅(郗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壻。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与焉。(《世说新语?雅量》)

(A) 「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是送书卷作为见面礼

(B) 「丞相语郗信」,是说王丞相口授回信给郗太傅

(C) 「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卧,如不闻」,「一郎」是指王家的大少爷

(D) 「郗公云:『正此好!』」郗鉴择王羲之为壻,是因为他不做作,是个率真的人

17. 关於下引文字,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一种社最可怕的不是民众浮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浮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浮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浮浅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路易铿笛生曾批评日本,说她是一个没有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希腊,所以不能造伟大的境界。据生物学家说,物竞天择的结果不能产生新种,须经突变(Sports)。所谓突变,是指不像同种的新裔。社会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它有无突变式的分子;换句话说,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朱光潜〈谈十字街头〉)

(A) 作者认为一个社会能否向上提升,系於这个社会有没有卓越的大人格

(B) 「矮人群」一词喻浮浅卑劣之民众;「大汉」一词喻特立独行有胆有识之人

(C) 从文中的观点来看,可知日本优於英国,因为她虽没有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可是民众并不浮浅卑劣

(D) 「在浮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浮浅卑劣的人」,这种人近於顾炎武〈廉耻〉所谓:彼众昏之日而独醒之人

二、多选题( 2 1 分)

说明:第18至第24题,每题各有5个选项,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选项,划记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每题3分,各选项独立计分,每答对一个选项,可得0.6分,每答错一个选项,倒扣0.6分,完全答对得3分,整题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在备答选项以外之区域划记,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

18. 下列文句中的「行」字,有「实施」之意的选项是∶

(A)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陶渊明〈责子〉)

(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

(C)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

(D)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五年》)

(E)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论语?述而》)

19. 美学家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文学家多善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意象,藉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动读者的情绪。下列作品中运用上述感觉意象三种以上(含三种)的选项是:

(A)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裏长(王昌龄〈送魏二〉)

(B)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裏斜阳暮(秦观〈踏莎行〉上片)

(C)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李珣〈南乡子〉)

(D)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E)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著,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洒芭蕉(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20. 古人论孝道的言论很多,如敬养父母、先意承志等。除了事亲之外,宝爱自身也是尽孝之道,下列文字,符合宝爱自身之孝的选项是:

(A)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B)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C)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D)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E)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

21. 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於其上」,并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读了前人作品,将其归纳为悲、喜两类。下列有关岳阳楼的唐诗,抒发悲怀的选项是:

(A)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空慙棠树下,不见政成歌(张说〈岳州看黄叶〉)

(B)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贾至〈西亭春望〉)

(C)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D) 倚楼高望极,展转念前途。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江为〈岳阳楼〉)

(E)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晩达潇湘(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22. 下列关於词、曲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北曲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B) 词、曲原可入乐,都属音乐文学

(C) 相对於词而言,曲的语言比较通俗、浅显、自然、接近口语

(D) 一般来说,词不能随意增加衬字,曲可以有衬字,而曲的衬字大都用在句尾

(E) 词、曲的句式,在其格律内可以长长短短,不必通首都是四言、五言或七言

23. 关於下引文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在胡适以前,白话文、新文言体和汉字拉丁化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而已。早期的社会改革者在提倡白话文的时候,从未想到要涉及到文学的范围去,而白话的作者自己,亦从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国的正统文学。因此,胡适在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他不但认识到白话文的教育价值,而且还是第一个肯定白话文尊严和它的文学价值的人。在他看来,中国文学能有今天的成就,乃是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有通俗的作品以非正统文学姿态出现的缘故。关於这一点,他在《新青年》早期的文章里、在《白话文学史》上卷中,一再从中国诗歌、戏剧和的发展史中引用例子来证明。依此看来,当时倡导白话文学,不但不会与中国文学的传统脱节,而且还是保证这传统继续发展下去的唯一可靠办法。(夏志清〈文学革命〉)

(A) 在胡适的观念里,非正统文学是丰富中国文学的重要成分,是成就中国文学的重要力量

(B) 有人以为胡适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人,实不正确;但他的确是第一个肯定白话文的文学价值的人

(C) 「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国的正统文学」,可见白话的作者普遍有求变求新的精神,要在正统文学之外,自创新局

(D) 所谓「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意指白话文、新文言体和汉字拉丁化,都更便於吸收新知、传布新知,有助当时中国政治与教育的改革

(E) 本文旨趣在於强调当时倡导白话文学是正确的,并凸显胡适对「文学革命」的重大贡献

24. 关於下引文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公明宣学於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吒之声未尝至於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说苑?反质》)

(A) 就公明宣所答可知:对於「学习」范围的认知,公明宣比曾子更开阔

(B) 公明宣「三年不读书」,实际上他所读的是「为人处世」这部书

(C) 曾子「避席谢之」,是因为他自认忝为公明宣的老师,却未能鞭策他读书,深感惭愧

(D) 平心而论,曾子自身言行庄重,无意中产生了不言而教的效果,又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固无负於老师之职分

(E) 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与公明宣对「学」的看法相近

第贰部分: 非选择题( 占45 分)

说明:本大题共有二题,请依各题指示作答,答案务必写在答案卷上,并标明题号。

一、 语译(18 分)

请将下列文言文译为语体文, 并注意新式标点的正确使用: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李斯〈谏逐客书〉)

二、作文(27 分)

请以「探索」为题, 写一篇首尾俱足、结构完整的文章, 文长不限。

注意不得以新诗、歌词或书信的形式书写。

文章标签: # 原因 # 历史 #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