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高考状元的智商怎么生出来的,高考状元的智商

tamoadmin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智商最高的人排行榜?2.河南省14岁考生高考满分上清华,她是如何做到的?3.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4.今年高考数学题这么难,北大数学天才“韦神”能答满分吗?5.高考考上985名校,究竟是智商的功劳,还是由于个人的勤奋?6.广州市理科状元储岸均考上清华的秘诀是什么?7.考上清华北大或者重点985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显示高智商的?每年一到高考这个时候,对于学霸、学神的讨论

1.中国智商最高的人排行榜?

2.河南省14岁考生高考满分上清华,她是如何做到的?

3.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4.今年高考数学题这么难,北大数学天才“韦神”能答满分吗?

5.高考考上985名校,究竟是智商的功劳,还是由于个人的勤奋?

6.广州市理科状元储岸均考上清华的秘诀是什么?

7.考上清华北大或者重点985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显示高智商的?

高考状元的智商怎么生出来的,高考状元的智商

每年一到高考这个时候,对于学霸、学神的讨论就特别热烈,因为总会有厉害的学生刷新我们的认知。同时被十所世界名校录取、高考作文满分等等。

于是,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很多人给出了这样那样的回答。其中,名叫“edmond”用户的文章,非常有必要推荐给大家。

他提到决定一个人真正优秀的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而是习惯。“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

成绩=天赋×努力;

天赋=成绩÷努力;

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

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

首先亮明,这篇文章将要论证的观点是:

1. 天赋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重要的话说三遍!

2.

但是,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出一堆自己身边的听说的天才例子来反驳,然后说“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请注意,我这里论证的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这个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中被高估的部分多源于习惯的贡献”。

3.

如果我们把学习效率看成一个以天赋,努力,习惯,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为变量的多元函数,那么只取天赋与习惯两者的偏导数,它们的对比应该如下图所示:

当然,许多能力即有天赋的贡献,也有习惯的贡献,比如体力。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图。

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越强,认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隐蔽的习惯来源,在我们的认知中天赋和习惯的分界线也就越靠左;

反之,你的认知越肤浅,能够解释的就越少,然后把那堆自己解释不了的因素笼统地归因为“天赋”,这条分界线也就越靠右,这无非是另一种神秘主义。甚至在这个问题的很多回答下,有人居然认为“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的论点,已经趋于反智了。

现在开始论证。

-01-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其实应该叫“伪天赋”才对。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

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

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更容易随时「滑落」至其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游戏或和女神的约会;而阈值更低的后者,则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从而进入状态。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其实这也是答主大学学习效率低的主因);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会在早期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于是更习惯于放弃;而学习习惯好的人则在一件件坚持后完成的难题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更习惯于坚持。

于是,同样是学习中遇到难题,前者可能畏难而放弃,认为没必要研究那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仔细钻研,然后干掉大BOSS,暴涨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与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等级。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

-02-

以上的论证,仅能证明“后天养成的学习习惯能为学习效率产生巨大贡献”,并不意味着“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到另一种因素——思维习惯。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隐蔽。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

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经验或新的理论时,对其的认知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经验或理论进行的比较与联系。

许多关于学习原理的书都会讲到这一点,并由此强调体系,比喻等等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

举个经验的例子,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

即便我们没见过面前这种桌子,但凭借其与这一类事物极其相似的特征,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模式识别,认为其也将和这个类别下所有的事物一样,被公认为具备“桌子”的分类。

再举理论的例子,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个听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学习物理,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

而对于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后天教育中一个作用相当大的途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

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

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

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会发现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细分起来,他们可能也因此爱上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等具体的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后,你可能会说,许多天才长于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这些比较先验的东西,这又如何解释?

这里引用@张英锋的答案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 张英锋的回答:

成年后的高斯说,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有这样一个有数学应用背景的父亲就是拼爹,但高斯的父亲有个缺点就是目光短浅。

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不仅计算能力极强,而且非常善于发明数学工具,来简化自己的计算过程。

刚才说到高斯9岁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速算方法,他在18岁时又发明了最小二乘法,极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后来,勒让德在54岁时也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并早于高斯发表,获得了优先权,但这个工具高斯已经用了

十几年。 但是没有公开!

有人曾估算,如果高斯当时能及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整个高等数学可以向前推进50年!但高斯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拒绝发布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他的很多成果都来自内在视觉洞察力,是直觉形式的结论,虽然他自己长期使用,已被验证没有问题,但并没有经过逻辑严密的证明。

而高斯跑的太快,完全不想停下来,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到琐碎无比的严密证明上。如果高等数学真的因此被推迟了50年,这可真是整个科学界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我前面说道,数学家可以不借助纸笔来思考数学问题,这其实来源于他们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高斯的计算强度究竟有多大?

我们以1818年高斯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他曾估计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

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作由高斯负责,随便两个点都是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冗长的计算获得,一般需要一个计算能力中等的人计算2~3天才能算完,共有3000多个坐标点,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的计算10年!

也就是说,即使是逻辑推理与数学直觉这种东西,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思维训练锻炼的。

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

于是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

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可能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达五层的逻辑树。于是解不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来题目,事后发现原因都是「想不到」。

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对其的神经链接不断地变得畅通。

而对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换言之,做题好处的本质,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

然而,事后,仍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当然,你的确可以举例来反驳我说某神思维习惯并不突出/某神阅读量其实稀少/某神拖延癌/某神天天追求刺激等等。

但是,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包括了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个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经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会有二三短板。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

中心极限定理告诉我们,由大量独立因素影响的变量将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学生的成绩也应如此(虽然这些因素并非绝对独立,但也可以近似为高斯分布)——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

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

但是你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

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

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但一来我们讨论的是“谁权重更高”而不是“谁更难改变”,二来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让习惯产生边际效应递减是极为困难的事。

-03-

所以,智商带来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吗?

不是的。

前面大约提到,我们学习的途径本质上分两种,一是从外界表象获取新的经验,二是从既有的经验与理论中整理归纳出新的规律与理论,或者外界协助你完成这个过程。

(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张形象介绍DIKW体系的图,可惜找不到了,有谁记得吗?)

而我们最最普通的智商测试一般长这样:

也就是说,这些网上流传的智力测验,是在测试你从给定有限的经验中归纳出规律与理论的能力(所以智力测验声称跨文化,是因为其剥离了既有经验的因素),对应的是第二种。

这种能力的确重要,比如数学上有一个段子:

数学家能找到定理之间的相似之处; 优秀的数学家能看到证明之间的相似之处; 卓越的数学家能察觉到数学分支之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究级的数学家能俯瞰这些相似之处之间的相似之处。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归纳能力的强弱。

另外更专业的测试,可以测出工作记忆,反应速度等等。

所以说,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是存在的。

但是,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

但是,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

但是,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如果你告诉我一个清北的学霸在天赋,对学习的理解与勤奋度上甚至都不如一个普通一本的学渣,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这两个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环境带来的习惯。

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要告诉你的是: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

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

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悄然建立。

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

很多天赋论者以为,我反对天赋决定论,就是在说“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只要我努力就能超过他们”。

错了。

普通人和学神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壁垒就有多难击穿。击穿这个壁垒,是相当于玄幻小说中「逆天改命」这个级别的事情。

习惯的作用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弥散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控制着你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许多人见到天才就吓得腿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环境与教育因素。事实上,习惯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但它需要长久的时间与探索。

“天赋神话”是一种懦弱的逃避。与其留下那一点点可以改变的愿望,不如干脆断了念想来得舒服。

毕竟,最让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我相当反感当下流行的一种“鄙视链”的风气:我们不谈对学科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却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是高还是低,然后拿来排出一二三四,论出甲乙丙丁。

一个人好好学习而成绩一般,那便最该鄙视;若是成绩不错,那倒正常,位列次席;万一这个人成绩不错时还能天天打游戏,那就更要奉为至高无上的大神了。

这是一种何其病态的风气。

当然,学习效率还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大学日常要强得多。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

中国智商最高的人排行榜?

1,关于这个我问题,我想先给你看看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吧。相信你看了之后就会有明白了。

多数高考状元智商并不特别高

年11月03日 广州日报

本报讯“状元”情结在中国由来已久,每年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各地的“高考状元”也随之新鲜出炉,毫无疑问,这些状元都是媒体和高校的宠儿。那么,这些状元的能力到底如何?在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后他们是否一直都优秀?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极盛。王极盛于年中国高考改革后,开始研究高考状元,连续5年对全国多名高考状元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及研究,被称为“中国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连续五年进行心理测验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考状元的智商无疑是最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王极盛告诉记者,连续5年,他都对入学的高考状元进行心理测试和智力测试。考察的结果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的智力水平为中等水平,少部分的智力水平为中上。

他认为,在整个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只有个别孩子智力落后,但这些孩子一般都上不了高中。当然,智商特别高的孩子也有,但这些孩子一般都不参加高考,已经直接保送了大学。

王极盛认为,现在高考考察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和智力水平没有关系。它主要考察学生4个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学校已经把过关了,高考考的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考试不是出考题,而是通过情景,通过,通过试题,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下,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

王极盛说,从年到现在,他曾对将近4万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但对状元的测试来看,发现他们的心理素质都非常好,从他们的学习过程来看,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

六成考生不会调整情绪

这些状元普遍都有信心,都能正确评价自己。王极盛认为,信心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以及会不会调整心态。据他研究,60.4%的考生不会调整情绪。其实,调整情绪的方法非常简单,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或者在月光下散散步,这些都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不会,有的人一紧张就发慌,一发慌脑子就一片空白。还有的学生一到高考就紧张,一上考场手就发抖,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表现。

而状元们的情况正好相反。考察发现,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和难题时,他们总能够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其实就是心理素质好的表现。

王极盛说,关于高考,他写了14本书,万字,最后归结为:高考成功近似等于“实力加心态”。实力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就是心理素质。这些状元为什么能成功,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总结的规律和高考规律密切相符。高考就是考实力,考心态,二者同样重要。

当记者问起高考状元的成功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和修养是否有关系时,王教授告诉记者,高考状元的成功和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几乎没有关系。状元的父母大多数为中学文化程度,有的还是文盲。他们的职业绝大多数为工人和农民,小部分为职业者。这些人中没有大款,也没有人是教授。

状元父母没大款没教授

并且,这些状元家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家庭都比较,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这些父母对待高考都有一颗平常心,高考前也不给孩子施加压力。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状元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母的打。而考察的其他孩子绝大多数都挨过父母的打。王教授说,从这就可以透露出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是。绝大多数状元感觉自己和父母在人格上很平等,他们在家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许多事情都有发言权,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和父母争辩。大多数家长在中学以后就不再管孩子的学习,这些状元从小就养成好的习惯,他们都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千龙)(来源:广州日报)

2,可以看出,高考考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这么老土,实力和心态。

实力的话是跟你的努力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从你上面的描述来看,你的语文不太好,那么你就应该是尽量把你和同学之间语文成绩的差距给补上。语文你不一定要考到多高,因为这个有些人真的语文功底很好他们一直能拿到高分,但他们往往其他科目就不如你了。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语文拉你的后腿,争取语文成绩在中等水平即可。

一般你要在高考中获胜你是要有一两科自己的优势科目的,比如说数学,英语,这两科是让你的成绩跟其他人拉开距离的科目,你要好好把握你的优势科目,争取在你的优势科目上面拿到高分。

3,最后,如果你问我能否考进国际关系学院或者哈工大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够勤奋,心理素质好,学习方法争取,基础扎实,你完全可以考上,这不是吹的,是我的心理话,也绝对是实际的话。

一个高考的过来人为你解答。最后祝你顺利通过高考,考上你心目中的大学。

河南省14岁考生高考满分上清华,她是如何做到的?

中国智商最高的人排行榜:

1、陶哲轩

陶哲轩是菲尔兹奖获得者,出生于1975年7月17日,出生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是全球著名的数学家。他堪称国人中的第一,他是数学研究领域里的非常重要的数学家,人称数学界莫扎特,他有着超人的大脑,智商高达230,比全球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还高30的智商。

2、高雍涵

高雍涵才8岁,他有着超强大的大脑,他小学三年级就学习了数理化,他所习得的奥数公式很多人都看不懂,当时测智商时他的分数已达146。

3、陈冉冉

陈冉冉于1988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她是《最强大脑第三季》选手,她在挑战“心算王中王”环节中获胜,还在国际PK赛中击败了日本选手辻洼凛音。

4、刘星图

刘星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它在全球天才排行中榜上有名。他自己调侃称自己的智商比爱因斯坦他们稍微高一点点。

5、何碧玉

何碧玉是河南历史上奇迹与神话,2000年她14岁就参加了河南省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以900分的优势成绩成为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状元”,随后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所录取。

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来自于河南省新乡市的高考学霸何碧玉可以说是我国高考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她14岁就参加了高考,并且以高考成绩750分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获得了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何碧玉在14岁的时候参加高考就能够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一、五年级考上少年班,4年学完初中高中的课程

何碧玉在小的时候就展露了自己过人的天资,她比许多同龄的孩子学习能力要强,记忆力也非常不错,在五年级的时候,何碧玉考上了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实验班级,和一群天赋异禀的学生一起接受超前教育,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何碧玉几乎读完了初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内容,而且每次考试都能够有好的成绩,她因此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神童?。

何碧玉在14岁的时候,能够以高考满分考入清华大学,有的人认为是因为何碧玉天赋异禀,但是在小匠老师看来,这靠的是她后天的努力,从和碧玉的成绩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她从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她也懂得约束自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上,因此才能够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让许多人对她刮目相看。

何碧玉以750分的高分,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生物学系,14岁就成为清华学子,因为她也成为了许多人的学习榜样,也创造了我国高考史上的第1个高考满分记录,何碧玉因此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高考学霸。

二、赴美留学深造不归备受争议

从清华大学毕业出来后,何碧玉并没有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而是远赴美国留学发展,她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何碧玉完成了学业后,有许多人期待她能够回国发展,但是何碧玉选择了留在美国,她先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在2016年的时候加入了美国纽约大学。

对于高考学霸何碧玉赴美留学,学有所成之后不回国,她也因此成为了不少人所议论的对象,有的网友表示何碧玉并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没有服务于国家的科教事业,反而留在了美国发展,是忘恩负义的做法。

其实,在小匠老师看来,何碧玉的选择并没有对错,毕竟人各有志,何必强求,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只希望何碧玉能够懂得心系祖国,有朝一日能够回归祖国,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对于何碧玉在14岁的时候参加高考,考得了750分的高分,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今年高考数学题这么难,北大数学天才“韦神”能答满分吗?

我认为在前1%的高中生里,这有的人是靠着天赋,有的人是靠着努力。不过一般有着天赋的人,也需要努力才能够达到这1%。

我的发小这是一个在百前1%的高中生里的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既刻苦又有着天赋的人。我还记着当时和他一起念书的时候,他的那个勤奋的劲儿就着实的让我佩服。他是一个特别刻苦的人,他每天早上5:30就起来背单词,我印象里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12年的冬天,那是一个特别冷的冬天,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拿着一把单词说一边走着一边背着。本来刚开始的几天,我也是和他一样,这样学习。但是坚持了几天以后,我实在就发现自己的毅力不行,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他即使是再艰苦的环境,他也会那样的学习。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高考成绩考上了我们省的第八,然后走了华北电力大学的一个电气专业。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有着天赋,但不是那么刻苦的人。我们往往听好几遍才能会的题,他往往听一遍就能会,他下了课以后基本都不怎么看书,他只是在课上好好学习。我有一次就问他只在课上好好学习,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做题都会。他告诉我他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就是他课上好好听了以后,然后下来做题,就是感觉题比较简单,然后就都会做。他并不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好学生,但他也不是一个差事,他凭借着他的天赋,高考的时候也考了600多分儿,也考上了一个211的高校,但是我认为他这样的学生如果好好学习的话,她肯定能考上一个985大学。所以天赋和努力在高考里面都很重要。

高考考上985名校,究竟是智商的功劳,还是由于个人的勤奋?

对学渣来说,难不难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都答不上来;对于学霸来说,题目难是难了点,但也就是要多费点心思,原本能提前20分钟做完的题目现在得掐着点完成。

对于数学成绩处于中间层次的那批考生来说就难过了,他们的成绩原本在120至135分之间,卷子中的难题做不出来但常规题的分数能拿到,今年发现难题数量增加了,做起来特别费劲。对于北大的“韦神”来说,高考数学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是得满分却不一定。

如果不复习直接上考场还真不一定能考满分

我不是质疑韦东奕的数学能力,人家在北大数学圈子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2021年获得了阿里达摩院颁发的青橙奖,“年轻”的时候参加数学竞赛获得奖牌犹如探囊取物。

这么一位数学天才难道参加今年的高考也不能拿满分?那么这不是从侧面证明了数学难于登天。其实并非如此,上过大学、学过高等数学的朋友应该有这么一点体会,大学后里的数学和高中学的根本就是两码事,一个重技巧、一个重研究,思维模式不同,重点也不同。

作为研究性人才,韦东奕的数学造诣早就突破了技巧的钻研,人家重视的是研究,探索数学的底层逻辑非形式上的东西。以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参加高考,凭借着韦东奕的智商和数学底子考个高分没有问题,但满分就不一定了。

另外,技巧这个东西长期不用是会生熟的。我当年数学成绩也是不错的,大学里有关数学的7、8个科目均在90分以上(满分100分),但多年后的今天让我去考,能上70分就不错了。韦东奕再强也得遵循客观规律,技巧生疏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当然,如果给韦东奕一些复习时间,比如一个月,让他稍微接触一下高考数学的解题技巧,我相信他是能拿到满分的,哪怕数学卷出得再难些也可以。

广州市理科状元储岸均考上清华的秘诀是什么?

高考考大学,有些人一举考上985名校,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双一流大学学习。有些人发挥不理想,只能考一个二本院校,甚至只能读三本或专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呢?有些人认为,那些能够考上985名校的考生,都是因为智商超常,一般人无论如何努力都追不上他们。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考上985名校,有智商的因素在起作用

有人认为,考生能够考上985名校,肯定与智商的因素不无关联。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部分考生,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特别优越的教学条件,但学习就是超乎常人的优秀。甚至,一部分学生家长是文盲,学生自己从小到大在学习上都没有人辅导,也没有上过什么辅导班,但学习就是一如既往的优秀。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边学边玩,玩得比别人多,学习成绩还比别人好,只能解释为智商超常。因此,智商因素在高考过程中肯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勤奋

虽然说,个人的智商可能会对学习有影响,但是,智商对学习的影响仅仅是一部分。对于多数考生而言,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勤奋。智商高的考生,如果不学习不努力,基本上也很难考上985名校。实际上,纵观那些考进北大清华的高材生的学习经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学习上发奋努力的楷模。有些人只是看起来显得轻松,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人前轻松,在人后有多努力,可能别的考生根本看不到。

家庭出身也很重要

曾经的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就认为,自己能考上高考状元,家庭出身非常重要。他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衣食无忧,父母又是精英阶层,不管是在家庭氛围还是在学习条件营造上,都能为他创设最优的条件。农村家庭的孩子,有些人根本没有钱上学。但是,对于熊轩昂这样的人,想追求什么,只要合理,父母可能都会竭尽全力帮其实现。在家庭教育上,出身于精英阶层家庭,父母往往更重视基础教育,确保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总之,能够在高考中考上985名校,不仅仅要考虑智商因素,还要考虑家庭因素,更关键的是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呢?

考上清华北大或者重点985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显示高智商的?

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场大考,但每个人在高考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人一跃成为高考状元,不上北大就上清华。有人发挥平平常常,只能上二本或三本。影响考生上一本还是上三本,原因很多。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脑子,也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勤奋。一位记者采访曾经的广州市理科状元储岸均的学习经验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位高考能被清华录取,不全是靠脑子,主要是具备一个独家技能?储氏速度。

储氏速度?名震高三

在储岸均所在的高三八班,?储氏速度?声名远扬。储岸均从不开夜车,但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他靠什么保证成绩一直优异?很大的一个保证就是手速。储岸均的答题速度,在老师和同学中有口皆碑。同样一道数学题,一般情况下,他的同学们往往要用半个小时,才能够解出来。难一点的题,甚至半个小时都搞不定。但是,一般情况下,再难的题目,拿到储岸均面前,几乎都是?秒杀?。甚至,他的同学们因此向老师?哭诉?:实在是太伤自尊了。

高考不仅是智商的竞赛,更是拼手速

很多考生总是觉得,高考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智商不如人,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智商肯定都特别高。高考考场上,智商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智商并不能决定一切,很多智商平平凡凡的人也考上了北大清华。实际上,很多人之所以高考发挥失常,手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别人1分钟搞定一道选择题,你需要3分钟。别人做题从不拖泥带水,你翻来覆去检查。最后别人提前半小时做完,你直到响铃时还有两道大题没动手,成绩怎么上得去?

提升手速,形成答题节奏感

高考成绩的全面提升,是方方面面的,但高考手速的提升,是有诀窍的。比如,拿到一套试卷之后,一定要迅速浏览一遍,根据题型,结合自身答题优势,合理分配时间,把答题时间精确到分甚至是秒。时间到了,完全没有答题头绪,该放弃时就放弃。多训练几次,就形成了节奏感。答题形成?一遍过?的习惯,不要翻来覆去检验。

总之,对于高考而言,训练好手速,一套题多节约八分钟十分钟也很容易。在高考考场上,八分钟可以改变很多事,包括命运。

身边有两个学霸,一是我的高中同学,我高考那一年当地的理科状元,考入清华;一是我儿子班主任的孩子,也是当地理科状元,高考数学满分,考入北大。这俩案例都是有过交流,目前仍保持联系的,他们的经历对这个问题有参考价值。

1、俩人都是小学时代成绩平平,初中时期表现出学习状态非同一般,成绩一直在级部前十。

2、俩人都是那种没读过任何辅导班,靠学校老师的教导就考出好成绩的。

3、俩人都是特别不用家长操心,从初中开始就特别自立,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的人。

智商方面不好评价,很多学霸之所以成绩斐然,脑子灵光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开悟,自律,勤勉,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家里出了这样的孩子真的是人生至幸。

我儿子在班主任说,他孩子考学没用她担心,孩子考试、报志愿、博雅计划、选专业,全是自己拿主意。包括身为状元不选清华选北大,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家长能做的就是支持他。

我是慧画点亮生活,15年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经验,高级工程师,教育硕士,关注我,更多资讯分享!

拿我哥来说,我哥就是北大毕业的,我有切身体会。

在我看来,我哥其实不是那种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努力的那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因为家里农活多,学校中午午睡的时候还得跑回家帮忙割水稻,因为喜欢光膀子,晒得皮都层层掉,每次都痛的哇哇哭。

爸妈经常跟我们说,只有读书才能摆脱这种辛苦的劳作,才能出人头地,所以他就很努力读书,因为相比去田里干活他觉得读书更轻松。每天回家都很认真的看书,写作业,晚上看书看到很晚。因为我家没有安装电视(80年代,电视刚开始流行,还是黑白的),所以在家里都是看书度过。从小学开始,我哥一直都是年级第一,初中,高中都是读的我们那里最好的学校,最后考入北大。

现在我哥还经常跟我说,其实你的脑子比我好,就是喜欢玩,不读书,有点可惜 。因为我比较小,所以有好吃,好玩的我都享受到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现在很羡慕我哥的生活。

世上没有后悔药,只要够认真,把别人玩的时间放到学习上,我相信即使上不了清华北大,其他985,211大学应该问题不大。

加油吧,骚年!

一,我表弟,应该是在四,五岁时吧。

还能在双人床上撒欢地跑来跑去,最多不超过腿短脚小的四五岁。我们最爱做的 游戏 就是,在他跑来跑去时,抽冷子问他:“589+345等于多少?”

他跑跳的节奏不变,不出一分钟,就能说出答案。

上学以后,他爸爸妈妈并不懂得培养和教育,表弟原生态成长,初中毕业了,是学校所有普通班里,唯一一个考入本市顶级重点高中的学生。

在顶级的重点高中里,你看那教物理的老师除了服过复旦,还服过谁?

我表弟问他物理题,他说“如何如何”;表弟问:“那是否如何如何,也如何如何;另一种如何如何,则如何如何?”物理老师沉思一会,对表弟说:“你以后上物理课,听我讲也行,按你自己理解的这么学,也行。”

后表弟被本学校作为冲击清北的学生培养,高三的体检中,因发现身体有小恙,回家休养至高考;如期参加高考,没考好,考入一般985。

二,我儿子,经常有人夸我儿子聪明,其实我知道,比起我表弟他表舅,还是有差距的。

但比起一般小孩,还是聪明一些的。

1,一两岁时,语言表述就清清楚楚,思维表现就明明白白的。给他讲故事,讲一遍,他就能复述;讲几遍,他就能按情节表演。如“小羊支支吾吾的”“奶奶喜笑颜开的”“狗先生唉声叹气的”……

再大一点,领他散步途中,随处所见,随口传授“红旗飘飘迎风舞”,几天后,路过这里,不用提示,儿子指着旗帜,一字一板地说“红旗飘飘迎风舞”;看见两只蚂蚁抢一个小线虫,自己就会描述为“像拔河一样”。形象到位。

2,最爱做幼儿读物中,找规律的 游戏 ,迅速又准确无误。

简单的填实物九宫格,十个数都认不全,但是用实物表示的个数,能填出来。

3,再大一点,爱提问“妈妈,为什么烟囱里的烟,笔直上升?”“为什么澡盆里的小鸭子不沉下去”……我说,我说的也不见得全对啊,妈妈明天去问问物理老师。

儿子马上会问“那你是教什么的?”

4,后来,就上学了,除了一年级写作业拖沓以外,整个小学中学,我没怎么为孩子学习操过心。有点自信了,有点被成绩较好蒙蔽了,飘飘然了,没在学习上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虽然,高考也是985,但不是一档的985。

三,最后这个是大神级别的,非寻常人可及。

我同学的侄子。三四岁,无师自通,即可心算多位数乘法,不是有意训练过的,无师自通,有自己的算法。但是,有些自闭,无法与他人沟通。

家长一看,无法接受国内正常教育了,当机立断,爸爸(也是博士,名企高管)在国内负责赚钱,妈妈带孩子技术移民出去。

在国外,一对一的教师与专业的心理医生配合,用画画的方式沟通,对孩子进行教学和教育。一路成长,在国外的各种数学竞赛中,连连折桂。没什么意外,以后就是专门的研究人员了。

此智商和此教育,此成功,都不可复制。

我儿子从小就很安静,三岁多去学书法,个子不够,老师拿了个马扎给他站着,他可以两个小时不下来。四五岁时认识很多字,在幼儿园负责点名,给小朋友讲故事。上小学之后一直到高中学习都不错,我看他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学习,但是效率很高很专注。还有,两岁四个月时就说长大了要上清华大学,我家保姆笑话他考不上,他还趴床上哭了好长时间,好神奇。如今他清华大学已经毕业了。[呲牙]

哈哈,211算不算。算得话我就说下我自己吧,当然跟清华北大的相差甚远,智商也不高,但是从小我都是那种文静内敛,长辈口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不管是什么竞赛,语文还是数学,老师都会选我去参加,就连班级的钥匙,老师也让我掌管!答曰:学习好!记得那时候,语文科目,经常要背诵课文,完不成的都留校不放学,而我最多两遍都记下来了!总是第一个找老师,第一个放学,从没留过校!默写也是,字写的最好,还没有错别字!每次学校领导来观摩听课,老师必定会挑我发言,回答问题!

数学科目,整个小学6年,每次不管小考还是大考,几乎都是100分。整个小学奖状不计其数,反正只要老师发奖状,必定有我!期末批改试卷,老师都让我帮忙。(成绩不好的同学总是拿各种小零食来让我帮他们多加几分,哈哈零食的威力还是挺大的)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学习越来越有劲头,所以整个小学六年过的无比开心!

到了中学后,汇集了各个地区的尖子生,成绩也不拔尖了,再也不是小学那个受老师独宠的人了!心情一下子很沮丧,学习上感受到了压力!后来慢慢的我发现我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考试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老师也很喜欢我,让我当了英语课代表。这也为我大学选择的外语专业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然后又来上海做了金融,到目前全职宝妈,每个年龄段我都在努力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都做出了成绩!现在虽然无奈在家带娃,有时候会有点不甘,但是又一想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长,何尝不是又一种幸福!

我们村有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当年和我同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可以说我个学渣,一路看着他升级打怪考上清华。

人家从小在村里就有个外号:一休。就是那个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是不是暴露年龄了?

既然有此外号,必然说明此人骨骼惊奇,是块学习的好材料。

所以,仗着聪明,人家比我们普通小孩,早两年上学。也就是比我小两岁,却同一个年级。

他第一次展露才华,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数学课本最后有一道附加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我们还没学过的,2个班就3个孩子做对了,其中就有他。

为啥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居然也是另外的1/3。不过这不妨碍我以后做一名学渣。

初中的时候,一休同学的天份才开始吓人,简直是全面开花:1.作文优秀的可以当范文,字写的非常漂亮,语文成绩也非常好。2.学霸的数理化成绩不用说,基本都是满分。3.理科生的一大坑英语,人家不带怕的。什么地理生物 历史 ,在人家眼里,so easy!

记得初中有一次,上台领奖,他还是横着走上去的。反正,从各个方面,就让你感觉到他的不一样。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考的一般的,还需要家里花钱找找关系,看看能不能把孩子送到重点高中。

人家呢?没看错,几所重点高中的人,开着车拿着钱去他家,求着他去上。后来听说他本来分在一中,结果,被我后来的高中四中(也是重点高中)给请去了。

你要问他是不是有个好家庭?这个真没有。他爸妈种地不行,也不会做生意,脑子也不是特别灵光。反正他家在村里属于日子过得挺穷的那种。所以,上什么补习班,不存在的,人家也不需要。

村里人还开玩笑说:像他这种家庭,父母真应该多生几个孩子为国家做贡献。可惜,他家就生了他一个独苗。

当然,这种人去了重点高中也是在重点班,而且成绩还是一如既往地吊打其他人。我们高考那年,题比较难,人家发挥一般,最后去了清华。

这种人存在,就是为了证明我们就是个凡人的。

剧终。

一般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显出来高智商了。

朋友家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显示出来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首先是能够坐得住,学习什么东西都很认真,而且感觉很灵气。还有就是记忆力特别好,这个可能就是智商高的显现了。

有一次,朋友一家一起看电视,看到电视上一个什么诗词,这孩子才四岁多的样子,说这个书里面有,哪本书第多少页上有。孩子自己蹦着跳着就去找书,拿着一本书出来,果然页码,文字都不错。关键是四岁多的孩子当时还不认得很多字,但是他就能够记下来,现在想起来,都感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还有就是朋友家的孩子,学习很认真,能够坐得住。再难的东西,都能够认真去学,上小学刚毕业的时候,朋友就教孩子学习新概念第三册课文,一天学习5课,也就是一课跟孩子一起读两遍,有些词汇的意思稍微看一下,这样整个新概念第三册也就是十几天就通完了,后来上初中英语从来不吃力,考试从来都是接近满分。

朋友家的孩子后来考上了市里面顶尖的高中,然后考上了全国前十的985高校,现在想想可能智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了,当然了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因素。

当然了,考上清华的孩子就更显的聪明了。原来一个亲戚邻居家的男孩子,在四五线城市居住,从小就学习很轻松,从来没有学过奥数,但是在小学参加了一次奥数选拔,一下子就考了全校第一名,然后参加全市比赛又是第一,这个只能是用智商高来解释了。

后来这个孩子一路就开始开挂,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全省前几名的成绩,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然后保研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更神奇的是,他的姐姐高中没考上清华,但是研究生上了清华,然后也是到美国读博士去了。

因此,智商高的孩子,一般从小就会显现出来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不是记忆力特别好,要不就是数学方面特别牛,只有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才能考上清华和重点985。

我儿子幼儿园时就捧着小学数学书看个不停,小学时买本奥数书给他,能看很久吃饭都叫不动。不是特别勤奋的人,但学习效率很高。今年考上清华大学。

其实孩子的智商从3岁左右就能看出来了,但是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985院校的孩子,只靠智商高是远远不够的。发明家爱迪生曾有过名言:天才是靠99%的汗水和1%的天分得来了。虽然1%的天分非常重要,但是没有99%的汗水终将一事不成。

能考上清华,北大等985大学的孩子大部分天资聪明,思想灵活,在通过后天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出孩子专注力,思考力,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爱好至关重要。

在我们当中天赋极高的孩子是极少数的,大部分孩子的资质相差无几,最关健是家长对孩子从小朝哪个方向引导,为什么军人的孩子多出军人,教授家的孩子多出文化人,除了遗传,大部分的作用是在于熏陶。

记得我儿子上学的时侯,有一名和他要好的同学,平时总在我家,具我观察,其智商与我儿相差无几,看他平时喜欢唱歌,快板,相声之类的文艺节目,学的也非常认真,可是对读书没兴趣,初中刚毕业就选择了艺术类技校,选择了快扳,相声的科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终归艺术界人才济济,由于种种原因,在艺术行没有走下去,后来自己选择了婚庆,礼议等项目,至今成绩平平。

而我儿则选择了上大学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小有成绩,也就是说纵有天分,也要选好方向,培养兴趣,认清道路,加之努力,方可成功。

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商应该相差不是很多,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智商很高。大多数考上清华北大或者重点985的孩子,是因为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正确,付出的辛苦很多,基本到了初中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学习上的优势。

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不仅有孩子的付出,更是凝聚了家长的心血。我总结了一下,重点做好三个方面:

小学低年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就拿我的孩子来说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要求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出去和小朋友们玩耍,基本上我下班回家后他已经写完了学校的作业了。晚饭后,我拿出从书店买来的练习册,比学校的知识难度高一档次的那种,规定每天各科都做相应数量的练习题。

孩子上到二年级,我就带着他去外面的培训机构上奥数和外语课,而且我也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做笔记。这样晚上他回家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难题,我俩还能探讨。

小学高年级,如果有机会,可以给孩子创造条件训练思维能力

三年级时,我带着他考人大附中的华罗庚数学班(面向全市招生的课外辅导班)、首师大附中的提高班,结果两个班都考上了,我和他商量:学一个就够了。孩子说:既然都考上了,我不怕苦,都想上。

从那以后,周六人大附中,周日首师大附中,我俩周六日没有休息过。正是这两个班,让孩子从此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身为老师的我很明白,学习奥数,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而是让孩子学会发散思维,等到上了初中、高中对学习物理、化学都有帮助。

任何时候都以孩子的需要为主,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孩子上初中时,偏科严重,数学能考到全校第一,语文也会考到班里后几名。中考前,语文拉分特别厉害,语文满分120分,他总在90多分徘徊,就是不过百,他着急,我更着急。我托朋友找了一位语文名师,只辅导了五次,孩子中考语文涨了十几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老师的孩子,当年是北京市的文科状元。

孩子上了高中后,在学习上我已经帮不上了,就在生活上照顾好,每天精心准备饭菜,荤素搭配,饮食合理。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仅是拼智力,更重要的是拼体力。很庆幸在我的精心照顾下,孩子高三顺利,并如愿考上了985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被国外的学校录取,开始了读研的生活。

我们都是寻常百姓,孩子也是普通人,智商相差无几。 如果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到了中学孩子就会显露出他在学习上的优势,有助于他考上理想的大学。

文章标签: # 学习 # 孩子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