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2003年湖北高考数学卷,2003年湖北高考数学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2003数学惨案(中国高考数学试卷泄露事件)2.2003年高考两件大事是什么?3.2003年高考数学到底多难4.谁有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理科)5.2003年高考数学很难是真的假的?6.17年前考生“偷窃高考卷”,导致大量考生落榜,如今他怎样了?7.高考数学最难的几年因为2003年高考前数学试卷被盗,所以只能临时用备用卷。2003年6月5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有关高考工作人员对存放高考试
1.2003数学惨案(中国高考数学试卷泄露事件)
2.2003年高考两件大事是什么?
3.2003年高考数学到底多难
4.谁有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5.2003年高考数学很难是真的假的?
6.17年前考生“偷窃高考卷”,导致大量考生落榜,如今他怎样了?
7.高考数学最难的几年
因为2003年高考前数学试卷被盗,所以只能临时用备用卷。
2003年6月5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有关高考工作人员对存放高考试卷的县保密室进行检查时,有了意外的发现。他们发现安保森严的保密室内部有被人动过的痕迹,于是现场立即被封锁,刑警迅速赶赴现场。
在当年临近高考的前一天,忽然发现高考的试卷被盗了,于是马上换成了备用卷,这简直是成为了那一年考生们的噩梦。据说备用卷的数学题是非常难的,因此在很多考生在走出考场后是纷纷痛苦,而这次备用卷的出题老师名叫葛军。
扩展资料:
事件影响
高考泄密属于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要彻底查清,并且给予严肃处理。案件发生后,县城的网络信号被切断,盗窃者可能会复印卖钱,所以也着重监控复印店,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调查。
专业的办案专家在现场提取了汗液与手印等,保密室的铁窗有明显撬动痕迹,初步判断是一个人所为。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夕,一名叫做杨博的考生引起了调查组的注意。此生去学校填志愿时,在摁指纹的时候,将502胶水涂在了手上,但这没能逃过调查人员的“法眼”。
经过指纹对比,**试卷的正是杨博。而该生此前就因为考试作弊被学校严重警告。据杨博交待,其成绩不理想,却有远大志向,便有了**试卷的想法。他曾多次踩点,并精心准备,案发当日**进入保密室。
这件事情,因为他自己一人犯的错误,却导致了当年众多考生的成绩是一落千丈,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因为数学没考好而没有大学读,人生的轨迹发生变化。作为考生,一定要遵守高考的相关规定。自以为的小聪明总是会害了自己。做人当坦荡,心存敬畏,这才是最应该学到的东西。
2003数学惨案(中国高考数学试卷泄露事件)
说起03年高考,很多人印象颇为深刻,首先是从那一年开始高考的考试时间从原来的7月份提前到了6月份,而且那一年非典爆发,当时很多人都推测高考时间会不会还是执行原来的时间,但是并没有,高考按照原定计划如期在6月份举行。
其次是那一年的数学卷特别难,难到不少学生看到卷子就崩溃了,考完之后操场上到处是抱头痛哭的考生,考试结束甚至还有学校专门召回考生做心理辅导,勉励学生明年再来。分数出来以后说明是真的难,150分的卷子,平均只有五十几分,能考六七十分就算是学霸了,考个八九十分那就非常牛了。很多人把那一年的数学卷变态难归结于是因为那一年高考试卷被盗,启用了备用卷造成的,但是亲历者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高考是我国最严肃的考试,也是改变很多人命运的考试,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国家从出题到试题运送,保管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保密和管理制度。高考历年以来也几乎没有出现过试题泄密的情况。为了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国家甚至把高考作弊行为入刑,《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指出:在高考中组织作弊的,将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高考组织作弊后果如此严重,所以一般人也不会去想着盗窃高考试卷,影响太大,后果承受不起。但是,就在2003年,还真就有人就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么干了,他还是个应届的考生。
2003年6月5日,高考前一天,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高考工作人员对存放高考试卷的县保密室进行检查时,发现试卷有被人动过的痕迹,立刻封锁了现场,进行报告。刑警通过调查取证,认定保密室保险柜被人撬开,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试卷各被盗一份。
根据认真调查核实,认定县保密室保密柜被人撬开,语文卷、数学卷、英语卷、文综卷和理综卷各被盗一份。事情立即引起了四川省、教育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四川省、教育部、公安部等大量办案人员乘坐专机来到南部,多名省部级领导亲自坐镇。中国最著名的刑侦专家、一流的痕迹专家悉数到场,侦查力度之大极其罕见。怎么处理,高考是否延期,是否启用备用试卷,大家都在等待四川的调查结果。
当天,南部县网络信号一度中断,全县打印店,复印店被重点监控。根据调查,没有证据显示高考试题大规模泄密,事情还在可控范围,于是高考如期举行,也没有启用备用卷,从时间上来说,也来不及启用。
但是调查并没有停止,如果在6月24日高考分数公布之前,不能水落石出的话,高考的公平性将会受到质疑,所以调查组压力很大。幸运的是在分数公布的前夕,调查有了突破,一名叫做杨博的考生去学校填志愿,在摁指纹的时候,将502胶水涂在了手上,这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经过指纹对比,确定**试卷的正是杨博。据杨博的交代,他自己平时成绩不怎么理想,但是志向却不小,为了考上好的学校,产生了盗窃试卷的想法。事发之前,他多次到保密室附近踩点,并做好精心的准备,案发当日**进入保密室**试卷。
杨博当年高考分数分,高出分数线60多分,但是显然大学是上不了了,因为盗杨博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当地多部门领导也被处分。
2003年高考两件大事是什么?
2003数学惨案:中国高考数学试卷泄露事件
背景
2003年,中国高考数学试卷泄露事件震惊全国。这起事件发生在6月7日上午,当时全国数百万考生正在参加高考数学科目考试。据报道,泄露事件是由一名考生在考试前购买到试题并传播给其他考生所致。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谴责,对中国高考制度的信任度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操作步骤
1.购买试题
据报道,泄露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一名叫做李某的考生。李某在考试前通过网络购买到了高考数学试题,并传播给了其他考生。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考试规定和道德准则,给高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传播试题
李某购买到试题后,通过QQ等社交软件将试题传播给其他考生。这些考生在考试前得到了试题的内容,从而有了不公平的优势。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考试规定,也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破坏了高考的公平竞争环境。
3.考试作弊
得到试题的考生们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了各种作弊手段,例如将试题传给同桌、使用材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考试规定,也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破坏了高考的公平竞争环境。
影响
1.考试公正性受到质疑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其公正性和公平性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2003年的数学泄露事件严重破坏了高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使得考试结果受到质疑。
2.教育制度信任度下降
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公正性和公平性是整个教育制度信任度的基础。然而,2003年的数学泄露事件严重破坏了高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导致对整个教育制度的信任度下降。
2003年高考数学到底多难
2003年高考两件大事:
1、高考试卷被盗
2003年高考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了非典,而且这一年还是高考时间正式由7月份提前到6月份的第一年。
6月5日中午1点半,在四川南充南部县教育局例行检查时,突然发现存放高考试卷的保密屋的窗户一根钢筋栅栏明显变形。
在随后的检查中发现,保密屋中存放高考试卷的7个铁皮柜子被撬开,2003年高考语文卷、英语卷、文科数学卷、理科数学卷、文科综合卷、理科综合卷共六份高考试卷丢失。
2、高考状元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2000年,一名16岁少年因为自幼聪慧、并且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系就读本科课程。这名少年,就是周帅。不过在读大二的时候,这名算得上是天才的少年,却是做了一件糊涂事,在图书馆行窃。
最终,在2002年7月份周帅决定离开中国科技大学,而中科大则是在2003年的3月份对周帅做出了勒令退学的决定。
被中科大退学之前,实际上周帅已经返回了自己的家乡,放弃了此前所学的理科,转而进入高中校园学习文科的课程了。
而且在2003年参加了高考之后,周帅更是制造了一个令全国教育界都为之侧目的新闻,以638分高分考取湖北省文科状元的好成绩,不过却是被提前淘汰,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
这位天才从理科转而攻读文科,在参加高考而且还是难度令人发指的2003年高考中,就获得了一省的状元,这绝对称得上是学习上的天才了。不过因为当时的湖北省教育系统有规定,被高校开除或者勒令退学不满一年的不准报名参加高考。
这样的结果,便导致周帅(当时报名使用的是周迅这个名字)的档案被该省招办拒绝投档,最终也就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录取周帅。
谁有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该年高考数学被誉为“史上最难”。
2003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仅为50分,许多学生哭着走出考场。当时的数学考分分为几个等级,预估分数在145以上的学神级别的,实际考分大概是在100分左右,预估分数在130分左右的学霸,实际考分是在80分上下,这一年的试卷难度极高,考察了学生们的基本功和解题能力。
高中知识点的数量十分庞大,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在高考数学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技巧。而多做题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2003年高考数学很难是真的假的?
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数 学(理工农医类)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正棱台、圆台的侧面积公式
其中 、 分别表示
上、下底面周长, 表示斜高或母线长.
球体的体积公式: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已知 ,0), ,则 ( )
(A) (B) (C) (D)
2.圆锥曲线 的准线方程是 ( )
(A) (B) (C) (D)
3.设函数 ,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 (B)( , )
(C)( , ) (0, ) (D)( , ) (1, )
4.函数 的最大值为 ( )
(A) (B) (C) (D)2
5.已知圆C: ( )及直线 : ,当直线 被C截得的弦长为 时,则 ( )
(A) (B) (C) (D)
6.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 (B) (C) (D)
7.已知方程 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 的的等差数列,则 ( )
(A)1 (B) (C) (D)
8.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 ,0),直线 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 ,则此双曲线的方程是 ( )
(A) (B) (C) (D)
9.函数 , 的反函数 ( )
(A) ,1] (B) ,1]
(C) ,1] (D) ,1]
10.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顶点A(0,0),B(2,0),C(2,1)和D(0,1),一质点从AB的中点 沿与AB的夹角 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 后,依次反射到CD、DA和AB上的点 、 和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设 的坐标为( ,0),若 ,则tg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 (B)( , ) (C)( , ) (D)( , )
11. ( )
(A)3 (B) (C) (D)6
12.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 ,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些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 (D)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数 学(理工农医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 的展开式中 系数是
14.使 成立的 的取值范围是
15.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地区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种 (以数字作答)
16.下列5个正方体图形中, 是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 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复数 的辐角为 ,且 是 和 的等比中项,求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侧棱 ,D、E分别是 与 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I) 求 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II) 求点 到平面AED的距离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 ,设
P:函数 在R上单调递减 Q:不等式 的解集为R
如果P和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 的取值范围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 )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常数 ,在矩形ABCD中, , ,O为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 ,P为GE与OF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本小题满分12分,附加题4 分)
(I)设 是集合 且 }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 , , , , , ,…
将数列 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下的三角形数表:
3
5 6
9 10 12
— — — —
…………
⑴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⑵求
(II)(本小题为附加题,如果解答正确,加4 分,但全卷总分不超过150分)
设 是集合 ,且 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已知 ,求 .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数学(理工农医类)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 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D 2.C 3.D 4.A 5.C 6.B 7.C 8.D 9.D 10.C 11.B 12.A
二、填空题:本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4分,满分16分.
13. 14.(-1,0) 15.72 16.①④⑤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解:设 ,则复数 由题设
18.(Ⅰ)解:连结BG,则BG是BE在ABD的射影,即∠EBG是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设F为AB中点,连结EF、FC,
(Ⅱ)解:
19.解:函数 在R上单调递减
不等式
(以上方法在新疆考区无一人使用,大都是用解不等式的方法,个别使用的图象法)
20.解:如图建立坐标系以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
在时刻:(1)台风中心P( )的坐标为
此时台风侵袭的区域是
其中 若在t时刻城市O受到台风的侵袭,则有
即
答:12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21.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的两定点,使得点P到两点距离的和为定值.
按题意有A(-2,0),B(2,0),C(2,4a),D(-2,4a)设
由此有E(2,4ak),F(2-4k,4a),G(-2,4a-4ak)
直线OF的方程为: ①
直线GE的方程为: ②
从①,②消去参数k,得点P(x,y)坐标满足方程
整理得 当 时,点P的轨迹为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
当 时,点P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点P到该椭圆焦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
当 时,点P到椭圆两个焦点(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当 时,点P 到椭圆两个焦点(0,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 .
22.(本小题满分12分,附加题4分)
(Ⅰ)解:用(t,s)表示 ,下表的规律为
3((0,1)= )
5(0,2) 6(1,2)
9(0,3) 10(1,3) 12(2,3)
— — — —
…………
(i)第四行17(0,4) 18(1,4) 20(2,4) 24(3,4)
第五行 33(0,5) 34(1,5) 36(2,5) 40(3,5) 48(4,5)
(i i)解法一:因为100=(1+2+3+4+……+13)+9,所以 (8,14)= =16640
解法二:设 ,只须确定正整数
数列 中小于 的项构成的子集为
其元素个数为
满足等式的最大整数 为14,所以取
因为100-
(Ⅱ)解:
令
因
现在求M的元素个数:
其元素个数为 :
某元素个数为
某元素个数为
另法:规定 (r,t,s), =(3,7,10)
则 = (0,1,2)
依次为 (0,1,3) (0,2,3) (1,2,3)
(0,1,4) (0,2,4)(1,2,4)(0,3,4) (1,3,4)(2,3,4)
…………
(0,1,9) (0,2,9)………… ( 6,8,9 )(7,8,9)
(0,1,10)(0,2,10)………(0,7,10)( 1,7,10)(2,7,10)(3,7,10)…… +4
17年前考生“偷窃高考卷”,导致大量考生落榜,如今他怎样了?
2003年也不是所有省份都很难,主要是用全国卷1的很难,难得离谱,数学连理科状元都没过百。因为四川南充那年全国卷1试题被一中的考生杨博盗了,启用的备用卷。被盗的是文科卷所有试卷,但是保险室进去人了,所以其他即使密封完好也不能用了。备用卷难得现在都很少有人能答出来,更别提当年。特别是数学,需要用到高数里面的求导和函数等,所以从那以后导数转入高中学习了。我那时读初中,我姐一直成绩不错,理科课代表,结果数学考完后大病一场,发烧烧了好几天。后来成绩出来了,数学只考了74分,总分530来分,往常山东连三本过不了。没想到分数线出来后,她竟然超了重点线十几分,本来都找好关系复读的,结果很意外,可想而知多难了。那也是高考制度以来第一次使用备用卷,而当年几乎所有省份都是用的全国卷A。杨博也被判七年,可以说他当年害了全国高考学生和之后的所有高中生。高等数学转入高中课程,全国陆续开始各省份自己命题。
高考数学最难的几年
高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它是那些生活在小山村的贫苦孩子们唯一走向成功的捷径。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进入我国高等学府进行科研学习。科学,军事,教育等等这些领域都需要那些具备高端技术的人才来支撑。
我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知识型人才。我国的崛起也离不开这些人夜以继日的攻克一个个难关,克服一个个难题来实现。
一念之差
高考的前身就是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科举。在古代大家就明白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劝学》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都是出自文人之手,可想而知科举在我国古代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现代的高考就好比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样意义深远。
但是总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想通过一些恶劣、违法的行径企图来挑战高考制度。在2003年的时候就发生了一起"偷窃高考试卷"的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
主人公是一名四川2003年的考生名叫杨博。杨博出生于一个四川的农村家庭,他认为像他这样人只有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平时在班里的成绩也还可以算中上游。
但是在经过了几次模拟考后考得不太理想,他为了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于是产生了一个歪念头,决定偷走高考试卷。那时候监控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考卷的保密性也没有现在做的这么好,他成功偷走了高考试卷。最终有关人员发现高考试卷被偷窃,于是采用了当时的备用试卷。那一年也成了高考"最黑暗"的一年,无数学生因此落榜。
2003年"黑暗的"高考
2003年的高考备用卷中最难的就是数学,导致很多考生走出考场就开始嚎啕大哭,很多人表示太难了,不仅是大题题难连小题也都那么难,根本做不下去。还有平时的一些好学生也都说:"就算平时最难的卷子也根本和这个没法比"。
当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全国的高考生都沸腾了,各省各市的教育厅也都乱了阵脚。出面来安抚高考生和他们家长的情绪。一位学霸曾言平时数学的模拟考基本每次都是130以上,但是高考成绩下来的时候数学只考了90多。他还说:"班里及格的人数屈指可数,更别说考高分了"那一年对于高考生来说简直就是黑暗的一年。
2003年的高考压垮了一大批人,原本以为能上一个好大学的学生上了一个普通的,能上普通的结果却落榜了。总而言之,那年的学生都是苦不堪言。导致2003年的时候浙江大学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只有506。
杨博精密的计划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位高考生杨博,高考前夕,杨博生出了偷试卷这个念头。他早就在很多天前就开始策划这一"机密",并且找到存放试卷的地方。在6月5号,杨博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准备了一把小刀。带着一把手电悄悄避开所有的监控。溜进了存放试卷的档案室,他把数学,语文,英语,理综各偷了一份。
拿回家后杨博开始苦心研究这些试卷的答案。并且将这些答案都背了下来,他觉得这次一定可以鱼跃龙门。但是世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工作人员在检查试卷的时候就发现了试卷被人打开过,立马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上级有关部门,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一天根本没有时间来出一套新的卷子,只能把那年的备考试卷拿了出来。
杨博以为没有被发现,但是高考开始时他发现卷子和他偷出来的根本不一样。考完试以后他为了保险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在手指上涂了502胶水,想着瞒天过海。但是工作人员一开始就觉得他很可疑,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一系列调查最终确定偷取试卷的就是杨博。最终被判了7年有期徒刑,一些当地的教育部门也跟着他遭了殃。
杨博最终的结果
可悲的是在采用的备用卷的情况下他也考了500多分。在那种情况下他还可以靠自己的真实水平考500多分,在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在监狱中,当他听到自己的高考成绩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杨博在狱中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积极配合,积极参加监狱中的改造。
他也经常在监狱长官的带领下,去当地的各所学习去演讲。对他来说那不是演讲,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他告诉在校的学生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不要想着有捷径,高考亦是如此。人生当中没有几个7年可以值得挥霍,把握好现在,积极向上。
杨博最终在自己良好的表现下提前两年就获得了出狱的机会。当时的同学很多人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他自己却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去各个地方去打零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杨博事件也被人们已经遗忘了。
杨博的事件告诉人们不要耍小聪明,高考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封耕耘,一封收获。自己的任何付出和回报一定是互相制约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可能一步登天。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才是正道。不管是任何行业,都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下来的。
今年所有的学校都延迟开学,老师和学生们都在争分夺秒的去学习。学生们一定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相信自己,曾经做的那些卷子,流过的汗一定会是你们成功和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在此祝愿所有的所有的考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84年数学高考很难考。
1984年,2003年高考数学题是史上最难的高考题。1984年出题人祭出“活题”,考生措手不及。2003年的高考也是因为毫无征兆地进入了hard模式。
1984年,数学命题组提出了高考“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创造了大批新题,即所谓活题。广大考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新题或活题,感到非常难。
据说,北京市当年考生的平均分只有17分,安徽省当年考生的平均分是28分,全国平均分只有26分。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学高考难度之“最”。
高考历史解释: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