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分析 教育分析

1999年辽宁高考状元祁晓亮,1999年辽宁高考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灵活运用这个教学法能够如此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历年高考时间谢谢了,大神帮忙啊3.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3+x方案4.庄河市高级中学的学校概况5.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6.林一高考成绩多少分7.90年代的时候,高考满分是多少?随着该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为社会关注的高考成绩十分显著,自1999年以来,该校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科技大等著名学府的优秀学子逐年增多,本科录

1.为什么灵活运用这个教学法能够如此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历年高考时间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3.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3+x方案

4.庄河市高级中学的学校概况

5.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

6.林一高考成绩多少分

7.90年代的时候,高考满分是多少?

1999年辽宁高考状元祁晓亮,1999年辽宁高考

随着该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为社会关注的高考成绩十分显著,自1999年以来,该校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科技大等著名学府的优秀学子逐年增多,本科录取率由原来的95%达到了百分之百,重点大学录取率由62%,上升到了84%。尤为令人骄傲的是2003年高考,创下了高中建校史上最为辉煌的纪录,在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排名中获得了高考总平均分第一,600分以上高分人数第一的好成绩。此后,本溪高中高考成绩连年取得突破,在2012年超过千人过一本线(每届毕业生不足1100人),并且保持至今。

本溪高中先后获得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辽宁省首批示范学校;本溪市德育示范学校;本溪市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67项。

2010年,本溪高中成为辽宁名片,这是辽宁省唯一一所教育院校获此称号。

在2014自主招生百强中学排行榜中,全国排名第23名,全省排名第二名。

在2015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100强中,本溪市高级中学以8名高考状元的成绩在全国排名第36,辽宁省排名第二 。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校方的英明决策,本溪高中在考入清华、北大人数上逐年增长、不断突破,稳居辽宁省第一。本溪高中近年来收获了2003年辽宁省状元(刘洪强),2007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乐),2008年辽宁省理科应届考生的第一名(刘佳钰)和第二名(刘晓龙),2009年辽宁省文科探花(赵洵),并在2010年的高考中,包揽了辽宁省理科状元(唐潇晴)和文科状元(吴健),2011年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佟瑶),2012年辽宁省汉语言文科状元(张竞丹),2013年本溪高中包揽省文理状元(刘丁宁和张殿炎),2014年本溪高中再创神话,包揽辽宁省文理状元(刘丁宁和王艺妮)。

2012年共有37人考入清华、北大;2013年共有36人考入清华、北大。

在2014年高考中,本溪市高级中学包揽辽宁省高考的文理状元,其中王艺妮同学以710分的总成绩获得2014年辽宁省高考理科状元 ;刘丁宁同学以666分的总成绩获得2014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 。共有40人考入清华、北大、港大等世界顶级名校,全省第一。在全校参加2014年高考投档的1080名考生中,有715人高考总成绩超过600分,继续延续本溪市高级中学的高考神话。

在2015年高考中,本溪高中再次延续辽宁省高考神话。理科第一名代港凡同学以706分的成绩获得辽宁省高考理科榜眼;文科第一名潘尧文同学以662分的成绩获得辽宁省高考文科探花。共有36人考入清华、北大(不含竞赛保送生、艺体生、国防生等),全省第一;同时又有4人分别考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一本过线1037人(毕业生总数1083人)。

国家级

1979年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3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1998年获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1999年获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获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省级

1986年获辽宁省教师先进集体。

1991年获辽宁省文明单位。

1998年获辽宁省安全文明单位。

1998年获辽宁省九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1998年获辽宁省贯彻学校体育卫生条例优秀学校。

1999年获辽宁省模范学校。

2003年获辽宁省首批示范高中。

2003年获辽宁省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

市级

年获本溪市文明学校。

1993年获本溪市花园式单位。

1993年获本溪市先进集体。

1995年获本溪市先进党委。

1997年获本溪市德育先进学校。

1999年获本溪市文明单位。

2000年获本溪市德育示范学校。

为什么灵活运用这个教学法能够如此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2001年和2002年参加了两届高考。文科。非常清楚的记得,2002年北大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是605,武汉大学应该是560分左右。当时班上最高分是580多分。别说700分,就是620以上分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现在的考生,动不动就700往上,说明了这十几年来,整个教育质量确实是提高了很多了,所以现在才会有小学考95分还排名倒数的情况出现。第二就是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城市上学,大城市无论教育资源,还是优秀学生比例,越来越集中了,这也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第三是教育配套的产业越来越成熟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私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中教育的水平。因此,现在的高考,跟2000年那会,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今后的高中教育,高考,只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的,就是文科的报考人数逐年在增长,文科的分数线也是逐年在提高。今年湖北的高考,文科生突破了11万人,理科生也不过18万多人。要知道,在2000那年代,文科和理科差不多是1:10的比例。这也直接导致了,500分以上的考生,理科生差不多是文科生的二倍,但文科的分数线竟然比理科高出了40多分。文科理科人数之比是0.6:1,但是上一本的文科和理科之比是0.29:1。这是文科生不断扩张导致的结果,也是对文科越来越不公平的体现。

最后,给未来的考生三个建议。第一就是不要偏科,对于现在动不动就出现700分以上高分的情况下,只要有任何一科偏了,基本上就与好大学无缘。第二,尽量不要报文科,因为报文科就意味着上一本的概率要比理科少一半。且不谈今后的择业。第三,教育资源逐步在向大城市转移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县高中的没落,这个已经是趋势了。

我是99江苏考生,3+2,语数外物理化学,总分750。江苏理科一本线546,二本线501,当年江苏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是南大和东南大学,分别是595和594。99年数学卷相对较难,110以上的都很少了,很多人数学没考及格。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反而不是特别高,因为没人敢报。因为98年的试卷相对简单,清华北大在江苏的录取分数是660多,结果导致99年没人报清华北大了。别的省不清楚,反正99的江苏如果考了理科600应该是随便什么大学都能上了。

1999年还是全国统一试卷呢,只有极个别省市自主命题。记得那年物理很容易,化学和英语一般,数学很难很偏,语文作文很另类-假如记忆可以移值。

别的地区不清楚,反正那年天津3万多人参加理科高考,400多个过600分的,重点线480多。对比参考一下,2019年5万人参加高考,6000多个过600分的,所以什么水平你就想想吧。

我就是那年的湖北理科考生,高考分数626,除了北大清华,其他学校基本可以上。那个年代除开个别省份,都是全国一张试卷,湖北省的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都算是最高的之一,福建省当年高考分数不是原始分,而是标准分。我上大学以后,同班同学有一个北京的,高考分数457,与我足足差了169分,结果在一个大学一个班。想想现在的北京,学霸二代又把分数线拉的高高的,以前的好事没有了[流泪][流泪][流泪]

我是99年湖北考生,满分750分,600分可以上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等。那年一本线565,二本线534(很多二本学校现在已经成为一本,例如以前的无锡轻工业学院现在叫江南大学,湖北工学院现在叫湖北工业大学),专科508.本人由于偏科,英语只靠了33分,总分520分,勉强上了专科(类似现在的二本)。99年就数学偏难,其它科目都比较简单。个别省市标准分室900分,就不要拿来比了。过去40年的高考成绩湖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是全国5强。

我正是99年高考生,理科,成绩是596分,原始分,坐标宁夏。当年宁夏的一本分数线是462分。清华录取分数线是602分。由于我是特困生,还加10分,所以我的成绩是606分。那时候通讯落后,家里连个固定电话也没有,通讯只靠写信,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成绩能在宁夏排名多少。预计300名以内吧。当年太穷,拿不出学费,所以想读个免费大学,于是高考志愿报的是国防科大,但体检眼睛差了0.1,经过各种努力,最后招生人员要了8万元。我因出不起这个钱,落榜了。

再后来,因成都理工大学等几个大学在宁夏招生提档不顺,主动通过县招生办找到了我。于是阴差阳错,上了成都理工大学。

99级的难兄难弟们,为什么嘛没见诸位去回复年薪月薪几多钱的问题?

我是99年在安徽参加高考,当年是采用3+2原始分,也就是总分750分,单科150分*5=750分,记得当年安徽理科录取线是重点本科533,一般本科480。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我的分数是557。如果你600分原始分,那么在当年可以在安徽被录取为准一线梯队的重点本科。大概是类型于浙大,山大,成都电子科大。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复旦,南理工,北理工,南大,南开,天大,中大,北邮,北航这样的名校。。当然,记得当年中科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在610多分吧,北大。清华大概在650以上。大概是这样

现在高考给人已经惊讶的感觉,高考分数都特别高,考不了600分,基本连个重点大学都考不上了,真是奇怪啊,

说实话,我也很奇怪,现在的高考到底怎么了,怎么考高分的那么多?

比如2019年四川省高考分数线,一本理科是547分,问看是540分。

总分750分,四川省的一本线够高啊,那么你看了四川省的高分考生,你估计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四川省700分以上考生人数是182人,750分的满分,700分考不上清华北大,这简直成了笑话了。现在的高考就成了傻子高考了,题毫无区分度,根本起不到选拔考生的目的。

那么20年前的高考是什么样子呢?

1999年河南高考分数线

文史类:重点院校分数线为664分,上线考生3997人;

理工类:重点院校分数线为633分,上线考生14666人;本科院校分数线为575分,上线考生36153人;专科院校分数线为554分,上线考生46885人。

不过河南省那个时候是标准分,不是原始分,看上线人数就知道了,当时总典型是633分,上线人数是14666人。如果对应到2019年,这个分数应该是603分(河南省1466名理科分数)。

而实际2019年河南省一般性是505,基本上相当于难度降低了100分。

当然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现在没有20年前的一分一档表,只能瞪眼了。

现在的状元也厉害,分数奇高无比。广西省状元分数竟然高达730分。

1997年,安徽总分650分,安徽省重点大学录取情况,北京大学分数591分,清华大学分数573分,显然所有大学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超过600分。

而且不少大学分数都不低,比如人大南开大学上财分数都比清华大学高。

当时的省状元分数才670分,而现在的呢

2019年,安徽你要是靠670分,清华大学根部考不上。当年的省状元,现在考不上清华大学,说来都是笑话了。

2019年,安徽省考600分,连合肥工业大学都考不上,显然现在的600分,和20年前的600分完全不一个档次了。

老铁,你们怎么看呢?

1995年江西高考理科,3+2,总分750,那是一本线556,二本线536,专科线530,高校没扩招,分真高,当年想要考清华北大,至少要高于一本线110分,同意的举个手,我看一下

历年高考时间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一、自主学习,激励为先

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因为兴趣可以引发需要和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变被动接受的要我学为主动探求知识的我要学。例如,我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读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自我感悟课文内容。我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借助课件,再现了曹冲称象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明白曹冲以船代称的才华,这样就突破了重点、难点,又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爱学、乐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又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曹冲来到了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你们愿意学曹冲那样想出金点子,称出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白鼠重量吗?我在提问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乌鸦喝水》教学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些问题:你能帮小乌鸦想出更好的办法吗?乌鸦把石子放到瓶里能喝到水,假如石子淹没水啥办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课文内容,大大地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不过,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时,我适当地放权,但是权利放到什么程度,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实行的是教学民主、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施给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给予有力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在黑板上挂了幅中国地形图,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我国森林分布区域,找出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VCD。学生欣赏后,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的目标。不过,在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时,我还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让学生有源可求,不是放任自流。

二、启发学习,训练思维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2。因此,在教学时,我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凡卡》时,在引导凡卡读信内容时,我适当设计:读了凡卡的信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体会,接着,我又抓住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追问:凡卡感觉怎样?凡卡受了那么多苦,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凡卡为什么想到死? 凡卡为什么不想呆在莫斯科却想回家?凡卡心里想家和村子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我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引导学生产生对凡卡的困情,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过,并不是多设计问题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的问题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不能让学生太过于依赖教材,只想从书本中寻求答案,而要开发学生的大脑智慧,设计的问题最好具有智力挑战性。例如:教学《跳水》一课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从小孩的个性出发谈感受;有的从开玩笑的利与弊谈感受;有的从船长的机智谈感受;有的从个人读书体会谈(这个值得表扬)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趁机让学生写读后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你明白的道理。然后,我把同学们的体会张贴在学习园地,分享学习的成果。从此课中,我明白了课堂教学时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所启发的内容最好要具有智力挑战性和人文思想性。

三、探究学习,培养创新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质疑的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惟一。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语文《夏夜多美》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图上的内容后,我请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夏夜美在哪里,或者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教学时,有一学生提出:我觉得夏夜很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幅画太亮了,不像夜晚。我赞美该同学很注意观察,也非常勇敢;接着另一个学生也就课文上的文字与插图不同提出意见;我继续引导鼓励学生多提意见,然后试着给编辑部写信;有的学生说:星星不能画太多,月亮要弯弯,也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星星太多了就太乱了,不好看。在本课中,学生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把课文和插图完美结合起来,并且敢于对教材、课文的插图提出自己意见,我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并给予充分肯定,加以表扬鼓励。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就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还比如,低年级语文《龟兔赛跑》教学完后,我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故意说:别看乌龟慢吞吞的,也是个精灵鬼呢!话一讲完,就有一些学生1说:乌龟怎么能跟白兔去赛跑,这样的比赛是不公平的。学生2说:白兔怎么会睡得那么死,半路上怎么睡得着呢?等它醒来时乌龟已经爬到了,这不太可能吧。学生3说:我想乌龟准是事先已经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一觉的,要不,他再傻也不会去跟白兔比赛跑步呀!学生4说:说不定,乌龟先跟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装睡觉的,有意输给它的。我发现学生的想法太异想天开,我心里暗喜,我表扬了他们,我认为对于学生不同认识,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允许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把他们看成独特的人,才可能有创新可言,决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横量儿童的想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发现和探究的意愿和要求,发现和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本能,在上课时,我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这种本能引导出来,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句名言说: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4。每一个学生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在探究过程中,我强调的是问题探究的过程,而非问题的结果。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乌鸦喝到水以及不能喝到水的原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做了一个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瓶子里的水变化过程。学生发现水渐渐升高,于是我启发:通过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喝不到水,于是想出个办法,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我赞扬学生了一番,我又再做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盯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出一些,然后重新把石子放进,再次要求学生回答,这时乌鸦是否喝到水。我又说:乌鸦还能喝到水?不能学生齐齐回答。为什么?因为水太少了,石子淹没了水!我抓住学生说的水太少与课文上瓶子里的水不多作比较,体会句子意思,并结合插图,对比手中的瓶子,让学生观察、探究,学生明白了:瓶子里的水很多,但不满。我又启发:水不满乌鸦就一定喝不着吗?这时,学生又明白了:瓶口又太小,水很多但并不满。对于教学这一课,我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直观教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什么时候投石子水上升,什么时候投石子水淹没,从而让学生理解投石子并不一定总会使水上升这个道理,在整节课中,我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在观察实验中,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深入思考,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因人、因境、因内容而异,但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3+x方案

答:1977年恢复高考是在12月份高考的,目前也是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高考。

历年高考时间:

1952年-1965年高考时间:(各地、市有所不同,不一一列举。)

1952年:8.15-17日;

1953年:8.20-22日;

1954年:8.15-17日;

1955年、56年、57年:7.15-17日;

1958年:7.18-20日;

1959年、60年:7.20-23日;

1961年、62年:7.15-17日;

1963年、64年:7.15-17日;

1965年:7.10-12日;

1973年:7.15-16笔试,7.18-19日面试,有的:7.27-28日;

1977年:12.6-8日,12.9-10日,12.11-12日,或:12.17-18日,12.20-22日等;

1978年:7.20-23日;

1979年-2002年高考时间:7.7-9日;

2003年至今高考时间:6.7-8日,部分省市6.7-9日。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我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除语数外,再任选一门)。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8]?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1年,教育部对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了普通高考报名年龄不超过25岁、未婚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也可报考普通高校。报名并参加普通高考将不受年龄及婚否的限制与影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至此全国各地每年都有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也就是采用“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8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9年5月6日,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透露,2019年高考报名者达到上千万。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庄河市高级中学的学校概况

1999年。

1999年,高考综合测试引入“X”,即:3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X”为自选小科。这种改革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首先在广东省试行。“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高考改革

普通高考命题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多数省市是近年来第一次将地理、生物列为考试内容,这两科考试范围暂定为必修课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教学的现状,综合能力测试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3+X

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

庄河高中有着光荣的历史,涌现出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原国家计量局局长鞠抗捷、原辽宁省委书记周桓、原哈尔滨市长吕其恩、现南京军区政委陈国令,著名表演艺术家田成仁等均是庄河高中毕业生的典范。1978年至今,每年都有数百名毕业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被90万庄河人誉为“进了庄河高中门,就是重点大学人”;因此,被庄河市政府誉为招商引资中最靓丽的“名片”。

庄河高中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共2768名学生,教职员工186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90人。学校始终坚持“做人、责任、卓越”的校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坚持“名校、名师、名学生”的“名牌效应”的发展战略。仅1999年——2008年就有53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2004年吕松同学以697分的优异成绩荣获辽宁省状元,2006年隋晨同学以649分的成绩荣获大连地区北三市文科状元,2008年宋成儒同学以682分的成绩荣获大连市理科状元,2011年殷实同学以692分的成绩荣获大连市理科状元。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达60%以上,省专以上升学率达100%,名列辽宁省重点中学前茅。2012年

9月,庄河高中动迁新校舍,15栋高楼拔地而起:艺术中心、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楼、图书馆、食堂楼……位于南城区的占地317亩、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学子的辽南地区规模最大、信息化技能最强的现代化高中落成。并在2012年秋季新一届高一学生中扩大招生12个班, 3年内扩招1800人。2012年10月6日~7日,庄河市政府在庄河高中举行规模盛大的庄河高中百年华诞庆典暨新校区落成典礼。从此,庄河高中这个庄河教育的品牌变得更加闪亮,庄河教育事业的历史也将为之掀开崭新的篇章。

学校1996年10月14日发起了以“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为目的的“阳光行动”。全校师生共捐款1.5万元,学校又拿出4万元成立了“庄河高中阳光助学基金会”。截止目前,庄河高中共为全校660余名特困生和贫困生提供了30多万元的资助,免去各种费用近20万元。“阳光行动”的“梧桐树”招来了金凤凰,2003年庄河高中毕业生黎彦修为母校捐款120万元成立了“福尔慈光助学奖学基金会”。2005年美籍华人栾尚麟、袁美龄夫妇在庄河高中成立了“尚麟美龄助学奖学基金会”,每年为特困学生捐款10万元;毕业生孙海峰的“黄海文教基金”每年为学生提供5万元的资助。

校园文化建设是庄河高中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萌芽合唱团曾与李默然、刘滨、姜涛、李帆等艺术家、歌星同台献艺;毕业生李想曾获全国大学生歌手大赛第二名;学校艺术团曾应邀参加中央教育电视台青春嘉年华栏目;学校每年一届的艺术节都被庄河电视台向全市人民直播,为全校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学校的美术教育成绩斐然,每年都有20余人考入中央美院和清华大学等八大美院,2007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辽宁省美术教育基地。

庄河高中自1997年以来,连续八年被评为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并荣获辽宁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模范学校、大连市绿色学校、大连市先进单位及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庄河高中参与并完成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课题12个;高考一本进线率已达80%,五年打造了三个高考大连市状元;2012年成功申报为大连市“责务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自主开发使用了“责务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成立了交响乐团、音乐美术特长班和26个学生社团。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才能使百年名校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如何才能在今天让这所曾经创造过无数佳绩的名校再创新的辉煌?如何才能在升学压力逐渐增大、高考竞争愈加激烈的现实状况下走出一条新路?又如何在今天人材培养和精英教育以及市场竞争的复杂形势下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又如何真正实现庄河高中的办学宗旨——“造就充满良知、富于创新、身心健康的优秀公民”?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庄河高中人不容回避并积极思索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现任校长林昌奉为核心的庄河高中的领导和老师,在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庄河市教育局领导的亲自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思考和积极有效的探索,决定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开始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校管理的深度改革,群策群力,为庄河高中的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课改的春风一定会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一股充满清新活力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息,庄河高中 “尽责务”的校训将焕发时代的风采,“精心精细、求真务实”的教风、“善学善思,固本创新”的学风、“厚德健行”的校风将继续发扬光大,全体庄河高中人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将稳健扎实地践行以“造就充满良知、富于创新、身心健康的优秀公民”的教育宗旨,践行“文化涵育,主体激活”的特色办学理念,让庄河高中的未来无限风光,让庄河高中人的梦想在这里扬帆起航,让家乡庄河的建设无比辉煌!

如今的庄河高中有一个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团结奉献的领导班子;有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朝气蓬勃、吃苦耐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以积极进取的高昂意志,齐心协力铸就庄河高中新的辉煌。 林昌奉 2008.9至今

赵乃庆 2003.8——2008.8

高锡良 1994.8——2003.7

王有山 ——1994

才荣身 1981——1983副校长主持工作

孙琦琳 1978——1981副校长主持工作

吕世奎 1969——1977革委会主任兼

马孝中 1960——1966副校长主持工作

于振玲 1954——1960

金 简 1953——1954

石 英 1952——1953

王 昭 1950——1951县长兼

张和轩 1948——1949县长兼

栾崇峰 1947——1949副校长主持工作

王泽霖 1946.10——1947.6

戚景龙 1946.1——1946.10副校长主持工作

王德真 1946.1——1946.10县长兼

藤琦清辉(日本)1940——1945副校长

隋宪堂 1943——1945

田肇履 1939——1942

东繁人(日本)1937——1939副校长

田星武 1937——1938

宋良忱 1914——1936

王文山 1911——1913监督 刘仁波2012.8——至今

李林涛 2005.8——2012.7

孙孝同 1998.3——2005.7

王俊峰 1995.8——1998.3

孙孝同 1994.8——1995.7副书记主持工作

王有山 1993.8——1994.7

孙孝同 1992.8——1993.7副书记主持工作

才荣身 ——1992.7

隋景春 1977.12——.3

张玉岗 1972——1977.11军代表兼

方国荣 1960.10——1966

董世凯 1959.9——1960.9

衣成勋 1958——1959(第二副书记)

张天贵 1958.2——1959.8(第一副书记)

吕万福 1958.3——1958.9

赵永顺 1956.9——1958.3

付相凤 1954——1955

金 简 1953——1954

石 英 1952——1953 校长:林昌奉,男,出生于1961年8月1日,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渤海大学(原锦师)物理系;2000年参加东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于2002年结业。自八四年大学毕业以来,十九年任教于庄河市高级中学,曾连续十一年担任高三班主任、任教高三物理课。此外,还多年担任计算机活动小组及物理竞赛班指导教师、物理组教研组长、高三备课组长。九四年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兼年级主任;九五年走拔尖系列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2004年担任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2004年~2008年任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新建校)副校长,现任庄河市高级中学校长,大连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中高职评审会评委,庄河市政协委员;先后获庄河市优秀教师标兵、庄河市优秀党员、庄河市名教师、庄河市十大杰出青年、大连市物理学科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大连市首批骨干教师、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大连晚报》曾以《男儿的一片天》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庄河电视台《红崖方圆》栏目也曾进行过专题报道。

他十分热爱教育事业,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刻苦努力地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立足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作为大连市仅有的几名物理特级教师之一,多次谢绝了沈阳及大连市内几所条件好、待遇高的重点校的聘请。十几年来,不论黑白天、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每个晚自习、星期天都在学校陪学生渡过的。由于多年从事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身体状况较差,经常坚持带病工作。有一次参加义务献血后,一天也没有休息立即投入到高三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最终由于感冒发烧引起肺内感染,因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坚持每天上完三个班的课再去医院挂吊瓶,课堂上时常由于咳嗽不止而中断讲话。有一次高烧近四十度,仍坚持上课,课堂上险些昏倒硬给学生送进了医院,护送的学生感动的流下了热泪,医护人员也赞叹不已。期间经常把作业本带到医院,边挂吊瓶边给学生批改作业,有时干脆把吊瓶带回学校,挂在办公室的暖气管上,边注射边备课或批改作业。就这样,住院期间没耽误一节课,没少批一本作业。在当年的高考中,所带班级的高考升学率及任课班级的物理总体成绩均遥遥领先。九五年以后,他曾多年担任副教导主任、年级主任,同时兼任班主任和二至三个班的任课教师,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每一项工作都干的很出色,深受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在教学中,他努力钻研教材,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长年采用备课后课,写课后教案,即根据课上反馈的信息和上课体会,课后重新备课重写教案并附上自己的体会。 校领导充分肯定了他的做法并在全校推广。他的课效果好,学生满意率高,在历年教学评估学生问卷调查中,他的课的满意率多次达100%。他在担任高三物理备课组长期间,本校在高考中物理的总体成绩均在大连市名列前茅;他的课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课和在教学大赛中获奖。

他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积极探索改革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他尝试探索的“练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程序习题复习法”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曾三次代表大连市在省教研会上介绍教改经验;几次应邀在省高考研讨会上做当年物理高考试题分析及下一年高考展望的中心发言,同时介绍了自己在高三物理课复习中的经验和体会,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有十余篇教学论文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各类教学杂志上发表;在《中学物理》杂志征集优秀试题活动中,编送的试题被评为一等优秀试题,试题刊登于《中学物理》;主编、参编了八本教学参考书;多次参与大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各类试题及教辅材料的编写;2000年开始参加省级九五教科研课题《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创造力模式研究》实验研究,并担任子课题《贯彻讨论式教学,探索创新教育研究》(现已结题)实验项目负责人。担任年级主任工作期间,他负责的年级教师责任心强,干劲足,有凝聚力,学生管理水平高,在高考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在2000年高考中,有十人考入清华北大,在2003年高考中取得了590余名考生有350余人考入重点大学的好成绩。

在担任二高中副校长期间,配合校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二高中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秋季被调到庄河市新建高中第六高级中学任副校长,在六高中任副校长期间,协助校长打造一个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校领导班子;主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及日常事务,在短短的四年把六高中打造成一所社会认可,学生及家长满意的学校,并被评为省示范高中。

2008年秋季被调到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庄河市高级中学任校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使庄河高中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校园的文化建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到学生的管理、学风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彻底的改观。庄河高中在2008年高考中也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成绩,共有考生827人,有421人考入一本大学,有730余人进入二本录取线。现在林校长正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庄河高中这所百年名校正朝着更好的势头发展,将以更加辉煌灿烂的风采迎接她的百年华诞。

刘仁波 (前排右三)党委书记 德育副校长 辽宁省优秀团干部、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大连市优秀教师 人生格言:实在做人,勤恳做事。

张吉敏 (后排左一)高一年部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辽宁省优秀教师、大连市优秀班主任、庄河市十佳青年教师、庄河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庄河市师德标兵 人生格言: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王永利 (后排右一)高二年部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大连市十大优秀农村青年教师、大连市优秀班主任 人生格言:天地人生,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汤世界 (前排右二)工会主席 中学高级教师 人生格言: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吴淑荣高三年部副校长 辽宁省特级教师。

范胜利 (后排左二)团委书记 中学高级教师 辽宁省国防先进教育个人、大连市思德先进个人、庄河市优秀团干部、庄河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人生格言:爱拼才会赢。

刘 伟 (后排右三)常务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大连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大连市优秀班主任 人生格言:成功就像一座平衡的称,一边是努力,一边是快乐,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

何 冰 (前排右一)总务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庄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人生格言: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

邹银积 (后排右二)教导处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大连市骨干教师、庄河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人生格言:做事求真,与人为善,人生寻美。 校训:尽责务

教风:敬业、爱生、求真、务实

校风: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奉献

学风:自主、坚毅、神入、创新

校歌:《托起明天》

林一高考成绩多少分

每年7月7、8、9日。

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签发《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1、1977年11月到12月期间,准备仓促,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并组织考试,分文理两类。1978年开始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这一阶段确立了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

2、成型阶段:1983--1987

这个阶段是以外语成绩100%计入总分为开端,这体现了外语地位的上升,当然,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1985年在广东省首先试行的标准化考试,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的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更是全面的提升了高考命题水平。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大胆实践,为今后高考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调整阶段:1988--1993

经过十年的摸索,高考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于是,以上海为首带动全国进入高考全面调整的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1988年上海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以及198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并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会考后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由招生高校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一门,形成3+1的模式。后来,到1992年高考结束后,新的高考模式大体确立,也就是所谓的3+2模式。

此模式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分文理两组设置高考科目: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4、稳定阶段:1994--1998

这段时期是高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原来,在第3阶段末期,原国家教委提出:会考后的高考,在改革科目设置的同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将相应改革: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在择优前提下,调整试题难易度;

实现考试的标准化,以逐步做到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这使得这一阶段的试题区分度增大,试题难度越来越大,然后,随着“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出现,高考需要新一轮改革。

5、新课程改革:1999-2003

这一阶段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高考改革,开始的标志是1999年教育部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的设置方案”,其中“3”是指语数外这3门必考科目,“X”的选择比较多,“X”是指由高校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史地政),理综(物化生),文理综(史地政物化生)中选择一门或几门。

由于X的可选择性,“全国高考一张卷”的历史格局被彻底打破,1999年广东率先进行“3+X”科目改革。(99年广东参加高考的孩子感觉很心塞那,你们是实验的),教育部决定于200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3+X”高考改革。进入2002年,北京市全部科目实行自主命题,以此为开端,下一阶段要来了。

2000年1月北京,安徽试行了春季招生考试,也就是“二次高考”改革,所用试卷也就是所谓的“春招卷”,后来上海也开始进行春季招生,这是高考全国高考的一个巨变的机会,如今(到2015年春季)只有上海还在继续探索春季招生,上海能否带动全国,打破“一考定终生”,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6、开放阶段:2004--2006

教育部于2004年2月份决定进一步扩大分省单独命题的范围,在部分省市实行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题,2004年新增的单独命题的省份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再加上往年的北京,上海,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自己命制的4套试卷,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的高考试卷。

2005年新增山东,江西,安徽,2006年新增四川,陕西,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增加,于是全国高考呈现明显的开放趋势。

百度百科-高考

90年代的时候,高考满分是多少?

471分。林一,1999年1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成长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国标舞专业。高考时的分数是471分,这所学校是211重点本科学校,因而分数线也比较高。

1.1990~1992年中国高考满分是710 分,包括文---120, 数---120 ,外,政,理,化---各100, 生物---70分;

2.1993年的高考,理工类(总分750,语数外理化各150满分);

3.1994年是国内实行3+2考试的第一年,新老高考并存,历届生总分970分,应届生总分750分;

4.1995年~1999年考试是三加二模式,实行原始分和标准备分,语文、数学、英语每科150,历史、政各100,这是原始分,还要各省内换算成标准分,满分是900分。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生 # 高中